分节阅读 445(2/2)
拖拉机的前方,是一个凹进去的,大约手臂粗细的口子,上面有一个小棍子一瓢一瓢的,其中在顶端有一个红色的圈,当拖拉机静止的时候,视线之内看不到这个圈的时候,就意味着该加水了,加水也很容易,把盖子拧开添进去就可以了。
唯独让李元吉有些郁闷的,还是关于推拉杆的事情,现在的推拉杆比之前轻松了一些,但也没轻松到哪去。
唯一好的一点,是不用一次性到位了,经过改动之后,增加了一些滑轮来分散重量,同时增加了卡扣,向前推动推拉杆,拉动着链子往前走一下或者几下,卡扣自动锁死,继续推,就再走一节卡死。
这样可以防止后面的梨刀掉下来,放下的话则是踩下一个踏板,拉动卡扣挤压弹簧,让出空间,让后面的梨刀直接跟地面接触。
但这还远远不够,于是又在右手边安装了一个下压的推杆,通过一个装置,在移动的途中,逐步的将其下压,基本上走个三四米就可以压到底。
一个人的确能够操作,但是却很费劲儿。
即便如此,李元吉在上去操纵了一番之后,也是对此感到了满意。
从零开始,到现在的可以机械化生产,虽说还笨重了一些,但那又如何
再怎么笨重,也比之前的生产方式更有效率,再怎么笨重,放在现在也是最先进的设备。
“改成前后双梨刀效果是不是会更好”李元吉老毛病又犯了,忍不住的开口提议道。
前世这种单头的梨刀基本上已经彻底的消失了,前后双梨刀的也有,但是也不多了,更多的是上下双梨刀,或者上下三梨刀,但是现在没那个技术,就双梨刀就挺好的。
许海皱着眉头想了下,忽然间像是开了窍似的,疑惑道:“若是多布置几个刀头,让其以前后顺序排列,与蒸汽车身的宽度一样,理论上说,一次就可以犁这么宽的地出来,效率或许可以再提升一下。小徐,去把图纸划出来,按照这个做一个出来试试”
“额,陛下,那个啥”许海有些不太好意思,在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者说当李元吉提出建议以后,许海就把李元吉给忘了,满脑子都是关于翻地机的事情。
正文第六三六章:李承光的提醒
李元吉知道许海想说什么,但他却并不在意。
这一刻,李元吉甚至在反思,是不是自己要求的有些太高了
其实这些人还是挺不错的,只是他们没有能够想的更多一些,或者说,就是缺少一个契机
就好比说现在,自己提出了双排犁,但是许海却直接想出了多排犁,拖拉机没前进一次,就可以翻更多的地,在这样的假设下,甚至可以生产制造出规模更大的犁。
而唯一的问题在于,没有液压杆来辅佐,可能会使效果有些差。
但不管怎么差劲,比起现在而言,总归是好的,这不正是自己所要求的吗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每天都有进步。
“朕对你们没什么太多的要求,每研究一个项目的时候,只需要你们首先想一下,是否实用,是否可以做的更好,在出现技术难题的时候,就当下的研究进度,是否可以支撑一个项目完整的运转”李元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但李元吉却觉得,这些事情自己好像不该说的更多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唐能够走到现在这一步,难道不算是奇迹吗
原本应该出现在一千年以后的东西,现在又出现了多少
这些东西又给大唐带来了多少的改变又给社会现代化推进了多少年
“去把承光接过来。”李元吉朝着马五吩咐道。
所有人都知道,李元吉这是又想提问了。
当然,他们并不介意,因为这样可以加速李承光的成长。
一个未来太子的成长速度是否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很重要,就目前来看,李承光表现的并不差。
除了李元吉会经常提点他以外,李承光也多次奔走于各个大臣之间,去向他们请教一些问题,甚至自己亲自深入民间去了解一些问题。
然后将这些问题,以自己的角度去写出来,交给李元吉,交给那些大臣们进行评判。
李承光的决定,并不会被付出于实际行动,但这一系列的决定,却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
他所欠缺的,是经验,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无论是李元吉还是大臣们,都不缺少,他们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李承光走上歪路,这很重要。
随后,李元吉又在试验场内参观了一圈,看了许多正在进行的项目,有满意的,有不满意的,也有令他疑惑的。
但不论结果怎样,自始至终,李元吉没有再开口一句。
他不打算在提出什么意见了,因为他的意见,的确可以缩短这个过程,可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大唐而言,并不是有利的。
大约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李承光被马五从宫中接了出来。
亲眼看到了机械化生产的速度,机械化翻地的震撼场面,而那些亲眼看到的大臣们,即便是之前已经见过了,但是现在,心中依旧很是震惊。
许海将他的想法再次说了一遍,这是李元吉要求的,许海也知道,李元吉这是想考验一下李承光。
这个时候,许海身上那老学究的脾气瞬间消失的一干二净,能够亲身参与到对未来太子的培养之中,哪怕只是一个环节,许海也觉得自己脸上是倍有面子的。
而机械化翻地的速度,也确实让李承光大吃一惊,甚至根据许海的描述,自行在心中描绘着改进以后的画面。
但,现在的李承光可不是一年前的李承光了。
虽说年纪依旧不大,只有不到九岁,但是这一年多的时间内,李承光所经历的事情,却比之前八年加起来都多。
有过被刺杀的经历,有过李元吉的考验,有过大臣们的考验,经过了数十次内阁会议的洗礼,亲自参与了几十件国事的决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那是自开始就说好的事情。
李承光的心智,正在迅速的成长着,说少年老成可能有些不太合适,但实际上也差不了多少,至少在同龄人面前,这个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特别是与二皇子等人相比起来,这一年来李承光的成长,那可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的。
“父皇,儿臣觉得,许主任这个想法可以进行实质阶段的研究,但成功之后,应将研究成果进行封存。”李承光想了下,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