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94(2/2)
海城是南北两支舰队的出发点,倒不是其他地方不合适,而是这里是海边城市唯一通了铁路的,物资运输什么的都很方便,不过广州那边的码头正在修建,且规模要比海城码头更大,只等铁路开通以后,就会有相当一部分舰队转移至广州。
南进舰队的收获虽然很丰富,但是相当一部分成果,在大唐本土是可以找到的,只是品种不太一样,但本着去一趟不能空手回来的原则,凡是他们看到的,感觉有点陌生的,又能带回来的,统统带了回来,就算没什么收获,让科研人员研究一下也好。
当清单上传到朝廷的时候,大臣们却被清单上的三个名字给深深的吸引了。
分别是位于一千多里以外的油棕,橡胶,位于五千里外的铜矿石。
其他的资源也有很多,但唐人最在意的就是这三个。
油棕,出油率极高,在花生还没有传进来的年代,大唐的食用油多为动物油脂,大豆油,但是出油率并不高,而油棕的出油率高,且产量高,这就带来了另一个全新的变化,这完全可以改善大唐百姓的生活。
橡胶,大唐虽有,但产量也很低,据说那里的产量很高,如果能够运回大唐,那么完全可以解决当下的需求。
铜矿石就不用说了,炮弹,子弹,很多东西都需要用到铜,但是大唐本土的铜矿却并不多,有些就算发现了,开采起来也很难,所以很多时候,铜都是限制级物资,大唐急需找到新的资源来替代,找不到的话也不要紧,就像现在,如果能在外面找到矿石资源,那么国内的问题不就也可以解决了吗
最重要的是,人傻,钱多
舰队用了两套精美的陶瓷餐具,跟当地的王室换了一船的油棕,用了一千斤茶叶,换了十船的橡胶,用了一百套兵器铠甲,换了二十船的铜矿石。
大唐已经初步的尝到了航海时代的甜头,而这个惊喜来的有些快,有些意外。
别说什么瓷器餐具是古董,两套放在后世能卖多少多少钱,这玩意儿现在在大唐要多少有多少,如果可以的话,能换到菲律宾再也找不到一颗油棕。
“陛下要不要”一直以稳妥著称的房玄龄,此刻也有些忍耐不住了。
定力再好的人,在看到现在这样的局面之后,也会疯狂起来的。
“如果舰队说的都是真的,我们只需要准备两到三个军的兵力,就可以完全控制下这一片区域。”杨师道看着眼前的地图,有些兴奋道。
地图是简易的,是南进舰队的测绘组根据航线画出来的,只能看到沿途各地是陆地还是海,但是对面到底多大,这个他们并不知道。
但是却可以看到一个笼统的大概形状,他们似乎可以通过暹罗南下,途径个罗国、罗越国,然后度过一段并不宽的海峡,抵达佛逝国,也就是铜矿石的原产地,然后继续度过一段海峡,抵达诃陵国,北上婆利国,如果可行的话,他们甚至可以将铁路一路修到罗越国,那样利益将会更大。
远是远了点,但好处也不是没有,可以尽情的掠夺其他人的资源呀,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资源给省下来了,等到把别人的资源挖空了自己也不怕,毕竟自家的资源都在存着呢。
有这么一个花别人钱的机会,他们又怎么会不心动呢况且,据说那边的情况,似乎连战国时期都不如,除了资源以外,穷的不要不要的。
这不正是上去吃一口的好时机吗
以现在大唐的实力,需要去担心吗根本不需要,能够分出两个舰队一南一北同时进行开拓,且新船以每个月五艘的速度下水,一旦广州船厂建好以后,这个速度会直接增加一倍,大唐根本不虚的好吧
李元吉将目光看向了李承光,从安南回来以后,李承光参与政事的频率便越来越高,大家似乎也习惯了现在这一幕。
“父皇,儿臣觉得可以适当的推进一些,但要掌握好这个度,大唐当下的重心,应当放在国内”
正文第七一一章:先内后外
听着李承光的回答,李元吉很是欣慰,同时心中的想法再一次的坚定了下来。
李承光的人生,前期完全是放养模式,自从有意将其立为太子之后,李元吉便亲手接过了培养的重任。
五年的时间,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经历的增长,太子也逐渐的成熟了起来。
考虑问题的时候,少了一丝稚嫩,少了一丝幼稚,能够脚踏实地的去考虑某些问题了,能够看清楚事情的本质了,能够抵挡的住诱惑了。
大臣们眼中也微微的露出了一丝亮光,如果说之前的李承光已经给了他们足够多的闪光点的话,那么今日,即便是现在李承光登基,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了。
虽显稚嫩,虽年纪小,但大局观已成,只要保持大局观不变,剩下的可以慢慢的去改变,李承光才十三岁,他还有足够的时间,现在的大唐,发展虽然迅速,但实际上却是按部就班的在发展。
现有的计划,足够大唐发展五到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发展了,并不需要李承光去制定什么惊天动地的发展计划了。
只需要他能够坚守本心,牢记初心就可以了。
可以说,只要确定这个方针,大唐在将来几十年内就不会乱。
甚至可以说,李承光这一生的路,李元吉已经为他铺垫好了,大唐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除非自己作死,玩命的作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自己给作死。
“说说具体的想法”李元吉并没有透漏自己的想法,而是继续问着。
“诺”李承光应了声,根本不用过多的去思考,他不需要去过度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大唐的现状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他的脑海里,继续道:“大唐目前所掌握的资源,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