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99(2/2)
而他们每年也能拥有一个月的假期,可以乘坐着他们亲自修建的铁路回家探亲。
而外部,海量资源的进入,极大的刺激着大唐的神经。
五年的时间内,工业规模翻了足足三倍,五年平均税收也突破了四百万贯,而下一个五年的平均税收,是直奔着一千万贯去的,因为第五年的时候,税收就突破了九百万贯。
而本土税收只有四百万贯左右,余下的,全部是朝廷通过海洋贸易从海外获取的收益。
将本土低价的商品运出去,然后换取价格高昂的资源,然后再用这些资源,来拉低本土资源的价格,虽然售价降低了,但是朝廷却赚了差价,这部分差价自然就被纳入国库了。
加大开采力度自然可以赚的更多,但那只是杀鸡取卵的决定,所以李元吉非但没有加大开采力度,反而缩减了开采力度,对于本土的资源,采取的是探明,记录,封存。
能够在海外找到的,就用海外的,找不到的就先开采。
这样虽然费事了点,但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大量的资源,特别是铜。
来自南美的,来自南洋的铜矿石一船船的被运了回来,而代价就是兵器铠甲,老掉牙的唐刀,老掉牙的明光铠。
五十套装备,可以换取一整船的铜矿石,而这些铜矿石全部被冶炼之后,大约能得到将近三万斤铜。
而这些装备,一个二百人规模的小作坊,利用机械设备,采用流水线模式,一天就能生产两千多套。
他们甚至不用开足马力的去生产,不,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生产,而是将十年前唐军退役的装备拿来翻修用的,然后这批翻修过的装备就直接运到了海外。
海外王族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加强,统治力近一步的提升,但反对派手中却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装备,虽然不如王族武装力量那么精锐,但差距也是有限的,除了没有铠甲以外。
自然,这是大唐暗中搞的事情。
罗越国倒是发现了这件事情,并且对大唐提出了质疑,但质疑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大唐只说会查,但查来查去,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神元十五年的时候,一伙规模三千人的暴民袭击了大唐驻罗越国金矿的一个连部队,二十分钟后,战斗结束,三千暴民被打死两千余人,余下的四散逃窜,而唐军,甚至没有让他们走近阵地一百米以内的范围。
一个连四挺重机枪,加上上百支步枪,八具火箭筒,八门三十毫米便携式火炮,一阵突突,直接将对方打了个晕天转地。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唐军的真正实力,那个没有一把刀,没有一具铠甲的军队,竟然有如此强悍的装备。
于是,南洋老实了,各国驻军部队数量不等,个罗国,罗越国这种小国家只有一个营的驻军,但是也足够了。
佛逝国,诃陵国,婆利国则各自有两个团的驻军,人数虽然少,但也绝不是他们能够随意欺负的。
武力震慑,加上外交,再算上每个月都会出现三到四次的大唐舰队,整个南洋一片安详,到处都是和谐的味道。
不过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也并非没有改变,大唐先进的耕种经验也被传到了这里,同时来到的还有最先进的袁让犁。
机械化生产那种高科技,又不好玩的家伙,还是留在国内让本土的老百姓们头疼去吧,这种方便操作,速度还快的,当然要优先提供给海外百姓啦。
再然后,临近大唐的几个国家,什么林邑,什么真蜡,什么哥古罗国,什么个罗国,什么罗越国,大唐的势力已经开始进入到了这里,这个进入指的是,目前大唐的货币已经可以在这里流通了,加上钱庄的入驻,方便,快捷,安全,省事,几大方面加起来,加上大唐的政治压力,以及军事威胁,这几个小国家当然没有什么抵抗的信心。
于是,只能同意本国使用大唐货币,其实他们自身压根就没什么成规模的货币,甚至大多数地方都生活在以货易货的古老时代。
在东南亚,在美洲,大唐的货币,已经成为了通用性的货币,虽然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铺开,但大宗交易用来结算也是被双方认可的。
而五年的时间过去了,来到了神元十七年的末尾,李承光也已经十八岁了,即将步入十九岁的年头,李元吉对其的期望,也更浓厚了一些。
正文第七二零章:太子监国
李承光成年了,马上就要十九岁了,已经从当初那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成长为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大男子汉了。
在雍州牧这个位置上干了四年的时间,李承光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再往后的一年里,李承光便回到了朝廷,开始帮助李元吉处理政务。
以李元吉当下的这个年龄,处理政务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虽然年纪逐渐的增长,体力也与以前不可相比,但这些年来李元吉却一直没有拉下锻炼身体这件事情。
四十岁出头,这个年纪对于后世来说,正值壮年,对于现在来说,也并不算太大,当然,放在古代这个人均寿命并不长的时候,这个年龄其实也不小了。
太子在逐渐的适应,老臣也在逐渐的退去。
去年的时候,第三届任期如期到来,一直被李元吉重用了十多年的房玄龄,也退了下去。
马周接替了房玄龄留下的中书令,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个,张行成则改任尚书左仆射,成为了仅次于马周的那个,大臣们的变动还有很多。
而第一届十五个内阁成员,如今还在的,仅仅只有五人,老的老,去的去,早已不是当初熟悉的那副模样。
时光冉冉,历史的车轮正在一步步的前进着,这些年来,岁月又曾饶了谁
就连李元吉的额头上,也都出现了一丝皱纹。
神元十七年,正旦朝会,看着那熟悉又陌生的大殿,大臣们。
已经步入五旬的宋忠,在朝会结束之前,拿出了那份早已准备好的圣旨。
李元吉无耻的剽窃了后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现在的圣旨,事实上在宋朝以前,并不叫圣旨,历史上的唐朝,圣旨的格式是门下二字开头的。
李元吉觉得这样不够突出皇族的威严,皇族已经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