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农场在非洲 > 分节阅读 293

分节阅读 293(2/2)

目录

她刚刚闭着眼睛,把头埋在林全的怀中,就感觉身体一轻,被林全拦腰抱了起来了。

“嘿嘿,小思华一个人多孤单啊,我们给她添个弟弟妹妹吧”

林全脸上带着不怀好意的笑容,抱着丹尼丝就朝着卧室走了去了。

这么多天都没有腻歪腻歪了,一回来就觉得干柴烈火要燃爆了

“讨厌啊,把门关上啊”

丹尼丝脸上羞红了一片,大白天的做这种事情,这家伙实在是太放肆了。

林全反手把门关上了,抱着丹尼丝回到了房间,然后轻轻的把她放在了床上,还不等自己动手,她便主动的开始帮林全脱衣服了。

林全愣了一下,看了看她。

“干嘛,就不许别人主动一点啊今天我在上面”

林全摸了摸额头,抬了抬眉毛,点了点头:“额,好,可以。”

几分钟之后,房间里面传来了一阵阵旖旎的响动了

五月到了,早稻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种植了。

乌海这边原本是不适合水稻的种植的,不过今年的话,情况就有些不同了。

站在这一大片田垄边上,林全抬起了手,放在眼睛前方遮挡了一下太阳,站在自己的这个位置朝着远方眺望了起来。

这一片的试验田一共有500多亩,原本的计划是进行五十亩地的实验,不过林全最后改变了计划,因为根据王兆文的汇报,他们这一块试验田的地质比较好,利用易教授他们团队的新技术进行改造的话,这一块沙地都会变成上好的良田,如果开发得当的话,是完全可以变成水田的。

沙漠里面种水稻,这种事情听起来觉得很荒谬,要是拿出去说给别人听的话,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的,毕竟这完全违背了常识。

水稻这个东西,只有在南方水网非常密集,水资源非常丰沛的地方才能种植,而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土地都属于这样降雨量很大,温度也比较高的地方,在这里种植水稻的话是最合适的

当然了,北方有些地方也是可以种植水稻的,比如说松嫩平原,黑龙江到辽宁东三省所处的平原地带,这里有松花江和嫩江,水资源也算是很丰富,而且土地非常的肥沃,夏天的温度比较高,也很适合种植水稻,因此东北这一块的水稻种植面积比较大,东北人其实不是吃的面食,他们主要吃的是米饭。

而从湖北往北走的话,进入河南地界,一旦离开了信阳之后,往北走都是平原,但是这里的水资源不是很丰富,所以这里种植的大部分都是小麦。

黄河两岸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文明发源和兴盛的地方,以前的关中平原,中原和山东等地都是产粮食的主要地方,隋唐时期,这里都是重镇,那个时候南方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岭南一带在唐朝的时候还非常的荒芜。

而当时的主要粮食是粟米,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植物了,其味道很好,但是产量比较低,适合在北方的旱地和山地种植,不过在小麦引进并且大范围的推广之后,粟米就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了。

而小麦的产量虽然比粟米要高,但是跟南方的水稻比起来的话,小麦的产量也不算是太高,而且小埋因为是冬季生长作为,从种下去到收获,时间跨度太长了,这一点上来说,水稻的时间明显是要短不少的。

因为收获的时间比较短,加上产量高,所以在南方,水稻把小麦完全击败了,汉代的时候,南方就都是水稻了,在长沙这边,还有6000多年前的水稻种子出土,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种植水稻的证据了。

以淮河和秦岭为分界线,往北基本上都是小麦,往南大部分都是水稻,在河南湖北的交界处,如信阳、广水、随州、襄阳一带,有不少人家既种水稻,也种植小麦,冬季是小麦,夏季是水稻,一年收获两季,所以这一带的人们是面食和米饭混合着吃的。

米饭是主食,面食不排斥,偶尔下垫面,敷个粑粑,做点馅饼或者是油饼什么的。

水稻的产量大,按理说应该都种植水稻才对的,不过因为水资源实在是太匮乏了,所以就算是想要种植水稻,也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于是北方就只能种植一些对水资源要求不是那么高的作物了,比如说小麦、玉米和高粱等。

而沙漠里面更加缺水,所以在这里种植水稻,那几乎是天方夜谭

610肩上的重担

五百亩的试验田,这个手笔可不小。

而为了弄这五百亩的试验田,林全花了将近200多万进去了。

易教授团队弄出来的那种技术的成本虽然已经降低了不少了,但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投产,生产的时候使用的是实验室的设备,因为量上不去,所以价格贵的非常离谱。

平均算起来的话,每亩基本山需要1200多块的成本,这就接近60万进去了。

而这些土地要安装引水灌溉的东西,还要花人力进去把这些沙地先改造成土地,然后在进行灌溉,施肥、然后再从其他地方购买了优质的种子,这些种子的生命力还必须要很顽强,要能够适应这个地方的气候才行。

算起来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和其他成本加起来,用了将近200万,平均每亩地4000块钱。

一亩地一年就算是出产700公斤水稻,按照现在的水稻的价格每五十千克125元的标准来看,也不过只能卖1800多块钱,这比成本还要少一半还多,而后期的管理还需要花费不少的钱,农药、灌溉、除草、收割、储存、晾晒、出售等等。

这些成本一算进去的话,指望种田养活自己是绝对不可能的,搞不好还要赔钱,所以农村的人口大量外套,土地逐渐荒芜,这些也不是没有道理了。

林全老家以前还种地的时候,一户人家只有不到6亩地,这些土地分的很散,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的,而且很多都比较缺水,遇上没有雨水的年份,土地甚至都种不上水稻。

而那个时候,粮食的收购价格非常的低,林全记得100斤不过才20多块左右,一亩地当初的收获不过1000斤,才200块钱,一年五亩地种植水稻的收获大概只能卖1000块钱,而小麦的产量要低不少,就算是按照一样的收益来算,也不过才2000块钱。

七口之家,一年种地只能获得2000块钱的收入,这还是没有扣掉农药、化肥、种子和税收的成本。

而扣掉这些东西的话,其实种田就几乎没有收入了,甚至还是赔钱的。

这样的事情持续了很多年,就算是从2004年之后,农业税取消,粮食收购价也上涨了一些,对于农民而言,他们跟城市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依旧被迅速的拉开,2014年的粮食保护价不过才125块钱左右,保护价基本上就是收购价,如果他们家还是种地的话,那么一年的收入大概只有12万,扣掉成本的话差不多8000左右,人年均收入大概2000左右。

这个收入比国家规定的贫困线还要低了,可以看出来,种地的收益确实是太低,随便出做点什么体力活,收入都比这个要好了。

不过农业也不是完全不能养活自己的,只要能够机械化,那么种田其实还是有收入的,只是种田不能当成主业,不然是真的要饿死。

北方的平原地区可以大规模的开展机械化,从而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一人管理的耕地面积可以大大提高,如果一个人种植一亩地的话,那是绝对要饿死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