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4(2/2)
再说了,尉迟恭完全明白为什么杜如晦敢直接在正旦大朝会上放炮,比魏征还要胆大。
辽东那事儿,涉及到皇帝的合法性进一步巩固。杨广做不到的,他做成了,那么大唐的皇帝就是比大隋牛逼。杨广死了一堆的人没弄回来,现在大唐的皇帝弄回来还入土为安,圣君在朝不服来辩。
然而杜如晦现在的身份,比较微妙,他没有实职,但却有参知政事的权力,硬要论的话,算是副相。当然比副相又少了很多责任,比如说老杜现在就能不打高句丽不是大唐人。
现在老杜就是五星智库首脑外加高级国策顾问是林立,但光在辽东,就有六七个城池。又依靠海岸山势,修建了长城。
高句丽就算只有两万人在边境,唐军作为进攻方,起码要五万大军才有得玩。这还不算后勤,算上后勤的话,以打吐谷浑步卒的消耗来看,民夫二十五万以上是必须的。马骡牛驴这等牲口,只怕要把河南河北都扫一遍。
这笔账稍微算一算,就觉得不科学。再说了,打赢了还好说,天可汗陛下合法性再度加强,大唐的东北地区边境安全得到控制,国防压力骤减,河北的生产可以得到全面恢复。
然而这些都是意淫,而且都是建立在打赢这个大前提下的意淫。
可是,虽然这是意淫,但却是大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意见,谁要是反驳,谁就不配做大唐人杜天王玩的溜啊,连一向喜欢较真的大唐第一喷子老魏,想了想,还是忍住了。
议题落实,是中书省的事情,所以最急的就是中书令温彦博。可他又不能反驳,不仅仅是因为反驳的话会被人攻讦,到时候民间口碑不好看。而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历史遗留问题,让他没办法开口。
武德三年的时候,当时温彦博还在养声望,不过已经是中书侍郎,江湖地位还是非常不错的。
然后高建武过来装逼,老董事长李渊当时就琢磨,既然现在高句丽有实力又不想发生冲突,不认怂也没关系嘛。
结果当时裴矩带着温彦博,就跟老董事长说,高句丽不认怂称臣,这还得了大中华地区就只有一个声音:我们的声音然后裴矩还提醒李渊,以前高句丽那旮旯,是大汉帝国有限公司的分区部门,必须得自古以来啊。你要是不自古以来,人家搞自立门户,周围的附属公司会怎么看会不会也像搞自立后患无穷于是,不管当年温彦博有没有跟着裴矩一起嘴炮,但铁板钉钉的一个事件就是,他和裴矩一起劝说了李渊,坚持高句丽必须认怂称臣。
当然落实这件事情的是李世民,落实的方法也很简单,把突厥牧业公司肢解,公司董事长劼利被摁在牛棚里大力摩擦高建武不想被摩擦,也不想被李董关起来大力爆菊,所以他纠结,并且很苦恼。纠结的是现在认怂会不会让人觉得这有点小人无耻,苦恼的是大唐的新老板看上去就不是很好说话,一看就是吃相很难看的人,万一要是高句丽基业毁在自己手上,他怎么对得起艰苦奋斗的历代祖先二十八岁的李董牛逼不解释,当然过了这么多年,三十多岁的李董已经是笑傲江湖。
而高句丽,这时候也有一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他叫渊盖苏文,长孙师从高句丽归国之后,渊盖苏文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修长城修防御工事。
总之,渊盖苏文笃定唐朝人肯定会过来摁住国主大力摩擦。
高句丽其实已经时刻准备着,然而长安的正旦大朝会,天王们则是思考的问题要更加深远一些。
把外朝的瘪三们都算上,整个朝会中,只有尉迟日天在那里琢磨着,辽东只要开战,杜家能从中捞多少。
唐军将领中,直接从怀远工坊受益的,只有三人。一是张公谨,二是李思摩,最后就是尉迟恭。
李思摩如今手底下的火头军,好用的很,煎饼铁板加锅底,两把菜刀在手,简直天下无敌。
至于什么飞凫箭万箭齐发,以前觉得贵,现在么,也就那样。
然而尉迟恭还不能直接跟皇帝说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这事儿只有长孙无忌能跟皇帝直接说,因为老阴货是皇帝的大舅哥。
可尉迟恭这次回到京城发现,妈的皇帝好像还是不知道大河工坊造飞凫箭的效率是何等的凶残。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压根就没跟皇帝说实话。
老魔头于是就明白了一个问题,虽然大家都跟着皇帝一起在马勺里吃过饭,可现在不是平天下啦,而是治天下去年年底河东道走私的那批白糖,他尉迟恭能不知道可为什么没有查抄反而还派了一队人马,礼送到漠南商道因为那特么就是长孙冲这王八蛋的货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
于是根据直觉根据经验根据对张德的了解,老魔头现在就不猜别的,就猜杜如晦全家老小外加妻舅三族,统统都在捞而且入冬以来,杜家靠着煤炉煤球,着实大赚一笔。权贵们都是猛犬,哪能看着杜天王吃的欢,然后自己屁也没有于是岁末各地搜寻石炭之人,多不胜数,这些人,都是地方权贵世家们派出来的。
可以说,老杜略有点风口浪尖的意思,反正张操之又不在京城,不盯着你杜天王盯谁然而老杜也不是盖的,上来就一个王炸:关于东北地区的边境安全问题,以及东北亚的若干意见。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官僚群众的智慧是有限的。因为距离产生美,因为大唐很牛逼,所以哪怕是外朝的土鳖们,听到杜天王搞了这么一个议案,内心想到的只有一个:哎哟卧槽,有肥缺粮草转运使什么的,最讨厌了。
民部的人固然是脸黑了一圈,然而豳州大混混同样是恶狠狠地瞪着杜如晦,心中暗骂:你说你怎么还不死呢老杜嘴炮完之后,就退了回去,离房玄龄还有两三个身为,隔着王珪和温彦博。
总之,杜天王点燃李董和底层官僚们的一把火之后,深藏功与名,仿佛自己真的只是来活跃一下朝堂气氛的。
第八十四章温文尔雅
流增加,压强降低。
这就是著名的唐朝“张操之效应”,对于任何一个学过物理的人来说,这是常识。
其实老张做受力分析的时候,船工们完全看不懂,不过不重要,因为搞到最后老张自己也看不懂。
造船什么的,老子懂个卵,减机比舰船好弄多了。可见搞机远比操船有前途。
“唉,老子要能造出飞剪船,还要费这功夫。”
手中的炭笔一扔,什么横帆纵帆什么顺风逆风,简直蛋疼到不要不要的。沙船用的是硬帆,省钱便利易打造。可这不是老张想要的。
对张德来说,哪天自己的船队到了美洲,啧啧,辣椒啊南瓜啊花生啊草泥马啊,能解决不少事情。
至少吃水煮鱼,不用自己泡山茱萸提辣味。
而且就现在巴蜀荆襄的气候环境,要是有辣椒祛湿汗,肯定能提高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
再一个,吃豆腐脑有时候咸的吃腻了,也想尝尝辣味的。当然甜豆腐脑喂薛招奴这个包子脸,她现在都不吃的
毕竟当年是在海上厮混过的,虽然主要工作就是给文科生领导拍马屁,但这并不妨碍老张知道对马海峡的海流二月份最低。诸如什么季风啊黑潮啊南海暖流啊,其实他全都不记得。
于是最终要解决的,还是船。
早知道要穿越,他当初学什么机械学什么材料,直接学船舶工程啊。不过基本上如果学了船舶工程,应该在唐朝也找不到什么工作。
“为了辣椒”
一想起剁椒鱼头和水煮鱼,张德又打起精神,继续画图。不管怎么说,大船造不了,他小船先来一艘试试水总行了吧。
因为王孝通老爷子在幽州搞大新闻,为了露天煤矿这破事儿,定襄都督府都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