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1/2)
秦王越加不悦,但还是立刻进入工作状态:宣。
严江步伐轻快地出殿,便见一名身形俊雅,气质与扶苏甚为相似的中年文士风尘仆仆,眉眼间难掩疲色地步入殿中。
定是为楚国而来,严江叹息地想着大王一统六国得碾压过多少凡人啊,然后就在自家门口遇到了龙阳君。
这位能上史书的美人一身青衣,只是静静守在门前,便如玉树琼花,点亮了视线里所有色彩,灼若桃花,艳若朝霞。
见严江过来,龙阳君也不说话,只是静静一拜。
严江这才想起,好像答应了龙阳君劝慰大王,给这些魏国王公一点颜面。
他给忘记了。
都怪大王美色误人!
思及此,他毫无愧疚地将锅甩开,温柔上前:魏王之事,有些反复,不如入我房中详谈。
当年见到阿育王太子具那罗时,就已经觉得他应该是世上最美的美人了,没想到还是我大种华人才辈出,竟有凌驾其上者。
这等美人,不留一张战国美人图,简直就是愧对自己的艺术专业啊!
这等和蔼的态度让龙阳君一时受宠若惊,戒备立刻提到最高,小心地同意了。
严江就很美滋滋,请他入座,又是倒茶又是问候,目光反复凝视在对方无暇之颜上,说秦王对魏王杀使者之事非常不悦,不想放人。
龙阳君眉心微蹙,礼貌地摆出担心之色,说这如何是好?
严江叹息说大王素喜我画图,见美画之后,必会心情大悦,只是如今灵感俱无,画不出来啊。
人在屋檐下,龙阳君于是又问如何才可有灵感?
于是严江微笑着说只要以他为图,为他绘画一卷的便会有灵感。
龙阳君自是应了。
功成!
严江已经思考这张画要藏哪里了,家有吃醋的主子,真是甜蜜的烦恼啊!
第128章砸缸
魏地新得,治理起来麻烦甚多,周围未降城池需要讨伐,户籍需要重编,官吏选派,都是重中之重,但是这些在秦王政手中做起来都举重若轻,毫无难度。
他可以轻易将手中的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化危机为转机,从无序的混乱中抓住最致命的要害。
长安君之乱、嫪毐之乱最后都成为他铲除异己的理由。
所以,秦国中的楚国势力,也不会有一点例外。
如今大秦已得四国之地,兵员尽驻四国,大军难动,官吏稀缺,王上,此刻实不宜再动兵下荆楚。昌平君跪在秦王坐下,泣血劝慰,楚地瘴疫甚多,治下异族无数,宛如泥潭,若一个不甚,不仅拿不下楚地,反而会给四国复国之机,得不偿失啊!
秦王低头翻看着手中奏书,飞快批阅,宛如小山的奏书在他手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仿佛半句也未听进去。
吾在陈城接到密报,熊悍已经将命大将带兵十万,前来助魏,如今大王诸军皆散落在外讨伐魏人,有鸿沟相助,楚军朝夕可至大梁,王上不如且先回到咸阳,以避楚军锋芒。
秦王终于给了他一点回应:楚军自何处来?
昌平君迟疑了一下,才道:平舆城。
平舆在陈城南方百里之外,兵马快则一天可至,闻此言,秦王终于抬起头,他眸色极深,只是一眼,便已经让昌平君汗如雨下。
平舆城离寿春甚远,你在陈城称王,竟与楚地边军如此熟悉,秦王淡漠道,想必是已得屈氏一族相助?
昌平君沉默了一下,半晌,方有些艰难地道:这,只是屈氏出于血脉之情,忧吾遭兵灾,方才提前通传示警。
闻此言,秦王甚至懒得嗤笑,他淡定道:赵高。
臣在!年轻的侍者立刻起书执笔。
秦王政轻描淡写地下令:传令王贲,即刻点兵五万,出外黄,攻鲁地。
王上三思!昌平君大惊,那是太后故地。
外黄是魏国边境,外黄东边的淮北之地,是鲁国旧地,更是天下有名的膏腴之地,它左接魏境,右连齐国,税赋人口都远胜淮南江北之地,是楚国精华重地,不容有失,这般一来,楚国上下必然全力保全国土,无心救魏。
这手笔,这动作,辛辣又残忍,半点不像个才亲政数年的年轻君王。
秦王政放下手中奏书,终于正视起这位曾经助他亲政,为他拖延楚军的丞相,薄唇轻启,问出了最致命的问题:丞相秦人也?楚人也?
你是秦人,还是楚人?
昌平君倒吸了一口冷气,炎炎夏日的天气,他却忍不住微微发抖,在秦王平静的凝视中低下头,叩拜中几乎颤抖地道:臣生于秦,长生秦,流秦王之血,饮咸阳之水,自秦人也。
丞相既明此事,便无事矣。秦王似乎对他的回答甚是满意,既如此,你此去于郢都,招揽楚地旧贵。
昌平君面色苍白如纸,婉拒道:可陈城之事未成,臣还相为王上分忧
他已在陈城收拢不少楚地旧贵,项氏、屈氏都已向他示好,只要时间足够,便能裂楚封王,如今若是离开,岂不功亏一篑?
郢都在秦国治下已有近五十年,那里又能有多少旧贵让他招揽?
秦王微微一笑,和蔼无比地自案后起身,走到昌平君身前将他扶起,宽慰道:大秦如今已无需楚王大旗,去郢都收拢楚地民心,亦是为寡人分忧。
看着秦王不容置疑的神色,昌平君心中冰凉刺骨,无比后悔当年初他上位,助他夺得大权。
他是真的,要灭楚,不,他是真的,要灭六国,统天下。
他深吸一口气,最后努力道:王上,太后身体有恙已久,如此大事,可否晚上一些时日
秦王唇角微弯,平静道:太后既嫁秦室,便是秦人。
昌平君艰难地谢恩退出,出门之时,几乎被门槛绊倒,还是蒙毅好心扶了一把,才没让他斯文扫地。
低声道了声谢,昌平君勉强定了定神,正了衣冠,匆匆回到自己的军队,一名身才高在威猛的军士立刻迎来:君上,事情如何了?
进去说。他挥了挥手,让侍卫在周围戒备,带上这位军士走上马车。
入车厢后,他才低声将秦王的安排说出来,不由叹息道:秦王将我调于郢都,是不愿我在咸阳与太后联络楚臣,想是还是顾念旧情,我这就修书一封告知华阳太后,待太后亲自出面,退兵之事,或尚有一线生机。
楚国在秦为官者甚多,其中李斯才华最高,尤其得秦王看重,他与现任丞相王绾等关系甚好,从此处入手,或可一试。
多谢君上相助楚地。那军士感谢道。
何必如此,昌平君爽朗一笑,我虽在秦国长成,但也是楚王嫡系,若非楚国强盛,如何能在秦得受重用?份内之事。
没有楚王之血,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秦国公主之子,他能在秦王为相,能在楚地称王,被旧贵礼遇,都只因为他的父亲是楚考烈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