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2(2/2)
送了礼,村民们都非常客气的向黄世堂道喜。
恭喜恭喜
黄世堂乐得合不拢嘴,放眼整个走马乡,谁家的娃娶媳妇儿有他家风光赶紧招呼村民入座,“吃饭,吃饭,大口的吃,大碗的喝”
总有一些性格古怪的人,人来了,送了钱,坐在席上等着吃饭,心里还一股劲的唠叨,瞧瞧,瞧瞧黄世堂那嘚瑟的样,要不是苏伟是你家女婿,打死我我也不来吃这个饭。
“来了,来了”
菜上桌,像一群土匪一样抢了起来。
“鱼鱼鱼”
“肘子肘子肘子”
平常人家一年到头吃不了几回大鱼大肉,有人心里暗喜,送了两块钱来吃这顿席算是赚回来了。
酒席上,冒出来一个稀奇的玩意儿,红酒,不知道是谁说红酒不醉人,和喝饮料差不多,于是个个争先恐后的抢着倒酒喝,结果不言而喻,有的小伙子两眼通红,歪歪扭扭,歪歪扭扭滚到了田里,站不起来了。
有人很好奇苏伟送了多少钱千方百计和记账的师傅套近乎,师傅烦心死了,打发道,人家就是送百万千万有你何干那人被骂的灰头土脸离开了。
今天的新娘子特别漂亮,搀扶着黄涛的手臂跟在公公后面去给亲朋敬酒。
黄涛是个耿直的娃,出门前,有人用空酒瓶子装了一瓶冷白开,让他意思意思就行了,他说,今儿老子结婚高兴,要真喝。
“这是你大舅”
“叫二叔”
“我想想,得叫姑婆”
“”
黄世堂在前面引路,小两口跟着叫,一桌一杯,一圈下来,黄涛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毛晓蓉说一会儿就别去了,黄涛硬道,不行,今天我要像钢筋一样立在村民们面前。
这话逗得何青青大笑。
一前一后,黄文静这个当姐姐的,手上忙的不可开交,但她一点也不觉得累,她曾经最担心的弟弟现在成家了,以后还有一份好职业求生存,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要感谢她最爱的那个人苏伟。
双手放在冷水盆里洗菜,走了神,脑子里突然幻想起苏伟娶她的那个场景,会不会也像今天这么热闹嘴角勾出淡淡的笑容,陶醉在幻想的幸福之中。
九三年的高考简直是一场噩梦。
苏伟算是拼尽了全力,抓耳挠腮。前世听说过九三年的高考很难,720分的总分,全国上600分的只有一百多个,亲自体验下来,才意识到那个“难”字是处在什么位置。
恨不得想骂一顿出题老师,你们是魔鬼吗
有的考完第一门就垂头丧气,嘴里不停念道,算了算了,明年再来
有的哭的稀里哗啦,一般人安慰不了,这种心态显然是不行的,接下来几科考的会更差。
苏伟心态还行,严格贯彻落实他从简到难的答题方针,可你妈没多少简单题啊
费脑子。
考下来,寝室几个哥们六神无主,只有马冠稍微有点精气神,因为他和冉娟商量好了,这次考不起,一起复读下次再考,他们的父母也知道了两人的关系,还劝说道考不起就别考了,回家结婚过日子。
“老六,你考的怎么样”李爽躺在床上用若不经风的语气问。
“不好,但也不是很糟糕”
“你估计能考多少分”
李爽问道点上了,还真不好估分,填报大学都是按照预估分数去填的,纯属蒙。蒙对了,要么是有实力有自信,要么是运气好。蒙不对,只能再战一年或者回家种田
“五百以上吧”苏伟也不怎么确定。
“你准备报哪所大学”马冠问。
“浙大”
“浙大也是重点名校啊,你保证能上吗要不报渝都大学吧你的公司每年帮助渝都大学那么多毕业生就业,走点关系应该不成问题”宋远建议道。
苏伟说:“已经定了,就浙大,能上就上,不能上我拿钱买着上”
这句话引来一片嫉妒仇恨的眼神。
有钱就是好啊
兄弟们感叹。
左贤银说:“老六,我要是考不上就不准备复读了,我来给你打工吧”
苏伟说:“行,但得从普通工人干起走,能走多远,看你的实力,在公司里,我不会偏袒任何人”
“明白明白”
罗月在男生寝室门口堵了一下午苏伟,总算是堵着了,她对这次高考很满意,虽然从同学们的反应来看,不理想,但每年不都有几个拔尖的吗今年应该是她了。
“苏伟,你考的怎么样”
“还行”苏伟敷衍了一句,肯定不能和罗月比较。
“准备报哪所大学”罗月问。
“你该不会读大学也要跟着我吧”苏伟表现出来的惊恐让罗月心情不舒服。
“谁愿意跟着你,我准备报清华”罗月自信的说。
好嘛,自作多情了,两人之间差着好几十分的距离
“浙大”苏伟说。
“浙大也不错,希望你能够被录取”
“你也是”
录取通知下来了,苏伟以523分的成绩被浙大哲学系录取,罗月以578分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录取。
走马双雄名震青平县
0301偶像
消息传的很快,从青平县传到了市里,大山沟里走出一个清华大学生,足以引起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比起罗月的清华录取通知书,苏伟手里浙大的录取通知书显得有些暗淡无光了,不过他是凭着硬实力考上的浙大,心里满足就行。
虽然封闭落后的穷乡村更看重大学生,但苏伟身上背着的全国著名企业家声誉也差不了多少。
毕竟两人以后走的不是一条路,有什么好嫉妒的
只是羡慕罢了,倒不是羡慕罗月拥有了读清华大学的资格,而是羡慕她骨子里想走出大山的拼劲儿,最后如愿以偿。
若不是重生一世,苏伟自认为和这个姑娘比起来差太远。她将是一个长期的农村姑娘的典范,多少农村姑娘不会再轻易的放弃读书,她们在罗月的身上看到了可能。
老一辈的思想也随之改变,重男轻女要不得了,人家女娃家也能有出息。
这不,乡里的,县里的领导都去给罗月贺喜去了,听说市里还来了记者。
很多背着娃下地干活儿的年轻妇女看红了眼,要是当初父亲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