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71(2/2)
因此齐景公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与晋国缩小差距。
鲁昭公兵败逃亡齐国,齐景公闻讯便亲自带兵去慰问,并当场答应送给鲁昭公两万五千户人口和土地作为奉养之用。
齐景公说:“请让我奉送两万五千户并待君之命。”
子家驹说:“抛弃周公的基业而做齐国的臣下,可以吗”
鲁昭公本来是想接受的,可听这话后,只得作罢。
子家驹又说:“齐景公不讲信用,不如及早到晋国去。”
鲁昭公没有听从。
鲁昭公逃亡后,鲁国的叔孙氏来齐国见鲁昭公。回国后,就去见季平子。季平子点头答应了,也想迎回鲁昭公。觉得鲁昭公经过这么一折腾,应该懂事了。可后来孟孙氏、季氏反悔。于是季平子只得作罢。
鲁昭公逃奔齐国时,齐景公问他说:“您为什么这么年轻却这么早就失掉国家呢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呢”
鲁昭公回答说:“我年轻时,有很多热爱我的人,我自己却不能亲近他们;有很多劝谏我的人,我却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因此没有多少辅佐我的人。辅佐我的没有一个人,阿谀奉承我的人却很多。这就好像秋天的蓬草,根根孤单,可枝叶却很繁盛,秋天一到,根就要被趴下来了。”
齐景公认为他的话很好,就把这话告诉了晏子,说:“假如让这个人返回他的国家,他难道不会成为像古代圣贤君主那样的国君吗”
晏子回答说:“不要这样,愚蠢的人总好悔恨,不贤德的人总认为自己贤德。被水淹着的人不询问趟水的路线,迷失方向的人不打听道路。淹着以后再询问趟水的路线,迷失方向以后再打听道路,这就好像面临外敌入侵的灾祸才急急忙忙去铸造兵器,吃饭噎着才急急忙忙去挖井,即使很快,也来不及了。”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春,齐国攻伐鲁国,夺取了鲁国的郓邑让鲁昭公居住在那里。
同年夏天,齐景公将要护送鲁昭公回鲁国,下令臣子不得接受鲁人的贿赂。
鲁国大夫申丰、汝贾答应送给齐国大夫高龁、子将八万斗粟米。
子将对齐景公说:“群臣不能事奉鲁君,有怪异。宋元公为鲁昭公到晋国求援,请求护送鲁君回国,死于途中。叔孙昭子请求护送鲁君回国,无病而死。不知是上天要抛弃鲁君呢还是鲁君得罪了鬼神呢希望君主姑且等待。”
齐景公听从了他的话,没有敢护送鲁昭公回国,害怕应验,遭受报应。
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鲁昭公到晋国,请求晋国护送他回国。季平子贿赂晋国的六卿,六卿接受了季氏的贿赂,劝阻晋顷公。晋顷公作罢,让鲁昭公居住在晋国的乾侯。
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鲁昭公到郓邑。齐景公派人给鲁昭公送信,信中称“主君”。当时大夫称“主”,齐景公把鲁昭公比作大夫,所以称“主君”。鲁昭公感到耻辱,恼怒的离开齐国,前往晋国的乾侯。
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晋国要护送昭公回国,召见季平子。季平子身穿破衣赤足而行,通过六卿向晋君谢罪。六卿为季平子解释说:“晋国想要护送鲁昭公回国,但鲁昭公随从众人不愿意。”晋人作罢。
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十二月,鲁昭公患病。十二月己未日,鲁昭公在乾侯去世,终年五十一岁。鲁国人立鲁昭公的弟弟公子宋为国君,是为鲁定公。
季平子等人迫于外界压力,没有在鲁昭公生前立君,就已经很难得了。也可以看出,鲁国当时的国力之小,不敢把事情做得太绝。还算是给了鲁昭公一个君王的面子,等到他死后才另立新君。
据说鲁昭公死后,季平子等人还没有放过他,没有把他葬入祖坟的正地,只是葬在祖坟的旁边。可见季平子等人对鲁昭公的恨有多大
鲁昭公逃亡后,孔子在鲁国就失去了靠山。没有了靠山,孔子自身难保,更别说参政议政了。
方基石一直隐匿在楚国,暗杀王子姬朝。在他得知鲁昭公逃亡后,覆水难收,他也无能为力。再则他的儿子方忠与季平子的孙女儿有婚约,也不好就这件事翻脸。
就怪就怪鲁昭公自己,一意孤行,一定要与三桓作对,收服三桓。要是他保存实力,巧妙周旋,是没有逃亡的可能。当时他的军事实力,在方基石的帮助下,已经超过三桓中的任何一家。单挑的话,他谁也不怕。
很遗憾他没有那样做他只想赌一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第595章孔子的人生再次迷茫
鲁昭公逃亡,鲁国大权落入季平子等人手里,自己在鲁国又没有得到重用。孔子心灰意冷,人生再次进入迷茫期。
在齐国,他虽然得到了齐景公的“重用”,可并不是他理想中的“重用”。他来齐国,不仅仅是来排演礼仪节目的。而是他是来从事更重要的事业的。
他要参政议政他要把自己的思想在齐国全面推广,而不是仅仅给齐景公排演礼仪节目。
虽然排演礼仪节目也是在推行周礼,可影响力太小了,只有齐景公等人知道。而且齐景公等人并不是以推广周礼为目的而让他排演礼仪节目的,而是人家为了装比。
齐景公让孔子排演礼仪节目,目的是为了排场,是为了装比。
这一点,孔子是清楚的。
正如老子教训他时说的那样:周礼在某些人面前,就是个形势是别人用来装比的。
老子说:你推广周礼有什么意思呢有用吗周礼能救世吗周礼只是治理社会、规范世人行动方法中的一种方法而已
管理社会需要n种方法配合,共同来完成。周礼只是规范世人行为的一种方法,除了周礼之外,还有刑法和各种律法。你要纠结于礼,你就迂腐了。
正如乐一样,无论是韶乐还是其他音乐、歌舞等等,都只是陶冶世人情操的一种方法。除了韶乐等乐外,还有游戏。通过健康的游戏,也一样能够陶冶人世人的情操。还有读书、悟道、吟诗、旅游等等,都是陶冶情操的方法。如果你一定要纠结于韶乐,你就迂腐了。
不如果你一味地夸大你的主张,你的思想就偏颇了。
如果别人也跟人一样,把他的主张夸大呢他不主张礼乐,他主张法律,一切都用律法来严格规定呢
难道他的主张就不正确么
比如说后世的法家,后世的商鞅,他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并且他把法家在秦国发扬光大了,让秦国强盛起来了。
所以老子说:这些方法都只是治世方法中的一种。但是都不是治世的根本方法。
这种种方法,都只是庸医治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不是根本治理社会问题的方法。
老子说:要想彻底、根本地治理社会,就必须根治就必须解决人类和万物来源的问题,从人性的根本出发,而不是从迎合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
因为国家只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个临时机构。当人类不需要国家这个机构了,国家这个机构就不存在了。
正如:一个国家不再能够保护子民生存的时候,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治世社会的根本,是要让世人明白人生。明白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三观不正,人类就没有和平的时候。
当然这是从长远的角度和根本上来讲的,人类在没有解决三观问题之前,是没有和平可言的。相对来讲,人类在没有解决三观之前,能有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就算不错了。而且这几十年的和平时期,是小范围内的和平。而整个天下,还是不和平、不平静的。
孔子听了老子的道学后,并没有按照老子的方法去做。而是采取了改良。
他与老子的道学相同的地方在于:修身
但是修身的方法又是不同的。老子的修身,是从人性的角度,从生存的角度出发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