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带着论坛回古代 > 分节阅读 137

分节阅读 137(1/2)

目录

d抬起眼眸,问道:“怎么说呢秦哥哥你是不是把那一万两都拿去了”

秦余点了点她的鼻子,道:“何止一万两,你相公我啊,把上次赢来的钱,都拿去了,你说这次能赢多少”

曹素点了点手指头,摇头道:“嘻嘻,素儿算不出来,素儿也不想算。”

秦余拍着她的脊背:“不算就不算,反正以后我的素儿就可以不用为吃穿发愁了,以后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这也是当年我和爹爹在曹家商量好的。”

“这事情,我知道啊。”

曹素用指尖挠着秦余的胸口,“当时我就在屏风后面,全听见了。”

秦余把曹素死死按在床上,问罪道:“好啊,我说那天谁在屏风后面偷听,还留下了爪印,我还以为是哪只会叫的小母猫呢。”

“呸,你才是母猫。”

曹素啐了一口。

秦余说:“我不是母猫,我是公猫,喵”

一声叫唤,就压上去狂啃。

“咳咳,现在还是大白天呢,余儿,你们注意些。老夫本来是要找你商量下婚事。”

门口,曹老爷现场抓住了二人不雅的行为。

第259章秦余的事情,到晚上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

大白天的,做那样的事情确实有伤风化。

不雅的动作立马停止,他们两个起身,整理了下衣服,走到曹老爷面前,低声道:“爹。”

“哼,你们啊。”

曹老爷无语,带着二人到前厅商量婚嫁的事情。

对于嫁娶,秦余作为一个现代人,虽说已经融入这个世界两年了,可依然保持着后世的思维。

在古代,婚嫁的礼节共有六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和后世的订婚,结婚相比,确实多了许多步骤。

跟岳父商量了许久,他们三人终于做出决定,这个婚礼,她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而既然秦余已经没有亲人,他的娘亲又远在千里之外,所以可以相对简化一些。

接着,便是邀请的名单。

韩江韩溪两兄弟,自然要请。

碧轩社的人,还有蔡老板,都是在列的。

太子殿下日理万机,秦余觉得自己想请,恐怕也不够资格,燕王

“爹啊,燕王殿下他远在千里,燕王对咱家有恩,你说是否需要等他回来呢”

秦余坐在位置上,估量了一下。

曹老爷摇头道:“不是说朝廷吃败仗了既然如此,王爷他恐怕很难回来了,而且事前,也没跟我们嘱咐过什么,所以大可以不必等他,到时如果问起,我们赔罪便是。不过,请柬还是要送去的,怎么样,都是那个意思。太子殿下那边也要送,虽然不敢真的请他来,可他也对我们一家有恩啊。”

知恩图报是自古的传统美德。

秦余点了点头,一旁的曹素问道:“那祖母他们要叫吗”

曹老爷说:“母亲她身体不好,舟车劳顿恐怕不易,不过我已经写信去宁州了,相信她老人家会来的。”

曹老爷如此说,可他心里却打鼓,母亲的话,并不喜欢素儿,觉得素儿是个赔钱货。

曹素自然也没有多大的期待,只不过是随口说说。

“除了这些人,你们还有什么补充的没有”

秦余摇了摇头,他并不喜欢热闹,而且也没几个朋友。

接下来,就是选择良辰吉日。

下个月的初八,倒是个好时候,所以他们便把日子定在了那一天。

因为京城百姓的抬爱,秦余赚来不少的钱,想给曹素办一个豪华的婚礼,可曹素却是拒绝,觉得没什么必要。

谈完婚事,却见韩溪韩江从外面兴冲冲地走来。

“秦兄弟,原来你是秦太师的孙子。”

韩江的一句话,瞬间让秦余从位置上站起,“韩大哥,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

韩江解释道:“今天中午,从太白楼那边就开始疯传了,说你啊,是秦家遗孤,虽然受大难,更被逐出家门,可自身坚强,读书刻苦,到如今竟高中状元,非一般人啊。”

秦余惊讶地张了张嘴,本来守得好好的秘密,怎么突然间全城人都知道了。

他以为自己的事,除了亲密的几个,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呢。

韩江拍了拍他的肩膀,“不容易啊,兄弟,没想到难怪,那一天,秦太师府着火的时候,你会跑去看,一定很伤心吧。”

秦余瘪瘪嘴,伤心是不存在的,只是怅惘罢了。

在京城,除非特别隐秘的,不然一件事情会被传得很快。

到了傍晚,秦余的身世便成为全京城最大的话题。

大家议论着,有人说秦余是回来复仇的,当然大家只知道是贾家坑害了秦家,对皇帝的所作所为并不清楚。

有人说,贾家将要败亡了,贾家的好日子要到头了,秦余当状元便是他们灭亡的开始。

许多百姓在街头庆贺,因为贾家这些年实在是太嚣张。

而更多的却是观望。

一处酒楼前,两名下了班的官吏,一身常服地在街上走着,一人道:“太子殿下可真有一套,上午刚说要把消息泄漏出去,到了晚上就全城皆知了。这下,可有好玩的了。”

另一名附和道:“谁说不是呢,如今的贾家已不复往昔,还记得秦状元的那首诗吗”

“你是说那首好了歌”

“对啊,好了歌在我看来,就是秦状元为他秦家写的。而如今,贾家恐怕也要成为这首诗的写照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确实好诗啊,难怪状元郎有如此觉悟,就因为这根他的身世密切相关,不然谁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来。”

原来,秦余在乡试写的那首诗,在京城早就引起不小的轰动,大家当时都在议论,秦余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写出的,如今,谁都明白了。

秦家,当年也是笏满床。

秦府,当年也是金满箱,银满箱。

秦太师他们,当年也是天天宴宾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