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3(2/2)
冯啸辰笑道:“两位领导这就是批评我们了。其实出来之前,我们罗主任就向我们交代过,说我和小王都太年轻,没有经验,到了企业之后,要虚心向企业里的老同志们学习,把这次工作当成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冯处长太客气了。”坐在下首位置上的总工程师胥文良插话道,“你们是上级领导,是钦差大臣,对中央的精神肯定理解得比我们更透彻,所以你们下到我们企业里来,肯定是来给我们做指导的,应当虚心学习的是我们才对。”
他的话说得很低调,但冯啸辰却从这番话里听出了一些其他的味道,心里不禁咯噔了一声。他笑了笑,对胥文良说道:“胥总工就别笑话我们了,我们算什么上级领导,只是机关里跑跑腿,给领导送送文件的小兵而已。我们这次到企业来,也不是来做指导的,而是来向胥总工这样的一线专家学习的。”
“学习我可不敢当。”胥文良道,“只不过,刚才冯处长在见面会上说这次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消化对于促进中国冶金机械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求我们尽全力掌握德方转让的技术,我有些不是很明白,能不能再向冯处长和王处长指教一下。”
°文良一张嘴,贡振兴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赶紧出声制止道:“老胥,我知道你对于技术引进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观点,不过现在是吃饭的时间,就别谈你那些专业的事情了。再说了,你都搞了30多年的冶金装备,人家王处长、冯处长的岁数都没有你的工龄长,你这样难为他们,合适吗”
呃这叫什么话冯啸辰给噎住了。贡振兴这话,听起来是在替他和王根基开脱,让胥文良不要刁难他们。但话里话外透出来的意思,却是说冯、王二人没资格回答胥文良的问题,你们的年龄还没有人家的工龄长,这里有你们得瑟的地方吗
王根基为人张狂,但智商并不低,或者说是不算太低,冯啸辰听出了贡振兴话里带的刺,他就更能够听出来了。他原本正端着酒杯,准备找谁敬敬酒的,听到胥文良和贡振兴这话,他把酒杯放了下来,看着胥文良,冷冷地说道:
“胥总工,引进和消化吸引国外先进技术,是中央做出的重要决定,我和小冯都是没资格去质疑的。胥总工对这项政策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带回去,提交给重大装备领导小组的领导们去讨论,我想他们对于来自于基层的意见,应当是会非常重视的。”
第一百七十三章胥文良的怨念
秦重对于这一次引进1780毫米轧机的事情,有着很深的怨念,这一点早在冯啸辰还在南江省冶金厅搬图纸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
南江钢铁厂准备上一条1780毫米轧机生产线,这是国家做出的决策。消息传出后,浦重和秦重都向国家经委提出过请示,希望能够由他们来承担这条生产线的制造,或者至少是作为牵头企业来承担这项工作。
在南江钢铁厂之前,国内已经建造过两条同等规模的热轧生产线,承担这两条生产线建造任务的,就是秦重和浦重这两家企业。再往前算,50年代中国从苏联引进热轧机和冷轧机制造技术,秦重和浦重就是技术的受让方。后来国内建造的热轧和冷轧生产线,基本上都是他们两家牵头搞出来的。
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是1100毫米的轧钢生产线,中国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先后造出了700毫米极薄带钢轧机、4200毫米厚板轧机以及1580、1760等规格的普通板材轧机,所有这些创新中间,都有秦重和浦重这两家企业的贡献,这也是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
70年代中期,中国从日苯和德国引进了一套1700毫米热轧机和1700毫米冷轧机,开启了从西方国家进口冶金设备的先河。到南钢筹建1780毫米热轧机的时候,国家经委冶金局便拒绝了秦重和浦重的要求,转向日苯进行引进。后来因为发现日苯企业玩弄花招,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揉进设备里捆绑销售,国家决定选择西德作为设备进口国,并有了罗翔飞他们的德国之行,并最终敲定由德国克林兹公司提供这项技术。
一条热轧生产线的投资高达几亿美元,换成人民币就是十几亿之多,哪家企业对于这块大蛋糕都是垂涎欲滴的。以秦重原来的想法,即便自己不能独自吞下这块蛋糕,而是要和浦重等其他企业一起来分,落到自己盘子里的,也得有几亿人民币。谁料想,国家却选择了引进技术,只让他们在国际总包商的名下承接一些边边角角的制造工作,这怎能不让秦重的领导们心怀怨念。
冯啸辰他们在出发之前,就已经知道秦重对于这次引进工作的不满,而这种不满也直接影响到了承接技术转移的积极性。罗翔飞派他们前往秦重来做协调工作,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化解到这种不满情绪,让秦重的干部职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工作中来。
以冯啸辰原来的预计,秦重方面应当不会这样直接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是会在具体的工作中表现出一些冷淡情绪。谁料想,就在这欢迎酒宴上,胥文良居然就直接开始发难了。
既然事先就知道了秦重的态度,冯啸辰当然不可能没有做什么准备。但他是打算结合设计和生产等环节去和秦重的领导、工程师们讲道理的,没打算在饭桌上来掰扯这件事。饭桌不是一个能够谈技术的地方,要扯起来就只能是互相放嘴炮,而这对于冯啸辰来说是很不利的。
王根基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倒是替冯啸辰吸引了火力。冯啸辰不知道王根基打算说什么,不过,有他搅搅局也好,实在不行,自己再出来打圆场吧。想到这里,他也就笑而不语了,只是端起酒杯向宋洪生和贡振兴示意了一下,然后慢慢地抿着杯子里的酒,等着胥文良说话。
°文良今年50多岁,是解放前的大学毕业生,秦重建立的时候,他就是厂里的工程师,算是秦重的元老级人物。他曾经主持过好几条国产热轧生产线的设计工作,70年代中期江城的1700毫米热轧机引进之后,他曾到江城钢铁厂去考察过,还向机械部提交过一份“关于测绘仿制进口1700毫米热轧机”的报告,可惜未获批准。
回到秦重之后,他组织了全厂的技术力量进行国产1700毫米热轧机的技术攻关,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也是秦重有底气向国家经委提出由自己来承建南江钢铁厂热轧机项目的原因。南钢的热轧机最终花落西德,最为郁闷的就莫过于胥文良了。
前一段时间,接到国家要求秦重承接克林兹公司转包任务的通知之后,胥文良就一直在酝酿着给上级写一份“万言书”,准备有理有据地对这件事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更直接地说,是打算痛斥上级有关部门的崇洋媚外思想。他的万言书还没有写完,就听说新成立的重装办要派人下来视察工作,这可是瞌睡碰上了枕头。他把万言书里的有关观点进行了凝练,打算用来向重装办开火。
依他的想法,如果他的这一番痛斥能够让重装办的领导幡然醒悟,从而改变错误的决策思路,回到自力更生的正确道路上去,那就是最好的。即便达不到这个效果,至少也能让他们在未来做事的时候多一些顾忌吧。
让胥文良泄气的是,重装办派来的工作小组,居然清一色都是年轻人,岁数最大的那个看起来也就是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