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国重工 > 分节阅读 235

分节阅读 235(1/2)

目录

钱是赚不完的,分给桐川县三成利润又有何妨能够把家乡建设得好一点,让大家多念叨念叨冯维仁、晏乐琴他们的好处,也算是冯啸辰尽了一份孝道吧中国人还是比较在乎身后清名的,冯立的观念很朴素,也很传统,冯啸辰也只能认同。

桐川县的那30股权不能动,如果再给杨海帆分一些,冯啸辰自己的占股就太低了。此外,杨海帆原本是桐川县的干部,是自告奋勇去合资公司当中方经理的。如果他最终获得了合资公司里的股份,难免会有人说三道四,这对杨海帆也是不利的。

冯啸辰的打算,是在辰宇金属制品公司之外再开一项新的业务,由杨海帆负责,并以管理层持股的方式,给杨海帆一部分股权。这个安排,冯啸辰不打算在这个场合里说,还是等开完会之后,私下里告诉杨海帆。至于杨海帆会如何反应,冯啸辰基本上也能猜得出来,不外乎表面上坚决地拒绝,而内心又充满渴望。杨海帆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绝对不会甘心一辈子只当一个职业经理人。在即将到来的全民创业年代里,如果不给杨海帆一些股权,只怕是留不住这个人才。

“这件事大家不必再说了。”冯啸辰止住大家的议论,说道:“之所以要成立一个总公司,就是因为我们要把分散的资源加以集中,各家企业要互相支持。另外,咱们还要考虑扩展新的业务,而新业务的扩展,必然要涉及到调配各公司的资金和人员。让大家在总公司占有一定的股份,就是为了调配资源的时候,大家能够心情愉快,不要出现拉后腿的现象。”

“冯处长说到哪去了,占不占股,该调配资源的时候,我们也没二话,是不是”姚伟强带着几分尴尬向陈抒涵、杨海帆他们说道。其实,冯啸辰的话还真是说到他心坎上去了,如果没有这个总公司,再如果总公司没有属于他的3股权,冯啸辰要从金南轴承公司抽调资源的时候,姚伟强心里肯定是会有些疙瘩的。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知道总公司也有自己的一份股权,哪怕只是区区3,姚伟强还是觉得心里舒服了许多,盼着总公司能够蓬勃发展,这样他那3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了。

屋里几个人,除了杜晓迪没做过生意,脑子转得慢一点,其他人也都一下子就想明白了冯啸辰的用意。在没有辰宇实业公司的时候,大家都是各干各的,虽然都与冯啸辰合伙,与其他企业之间却没什么关联。冯啸辰搞出这样一个辰宇实业公司,还给大家分了一点股权,大家就被拴到一根绳子上了,有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意思。

下一步,冯啸辰肯定要以辰宇实业公司的名义来扩展新业务,届时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调配各家企业手里的资源,大家还没法反对。可以这样说,这百分之几的股权,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权利,还包括着义务。拒绝这些股份,那就是不打算与冯啸辰在其他领域里合作,这就相当于是不给冯啸辰面子了。

想明白了这点,大家也就没法再反对冯啸辰的安排了。不管怎么说,冯啸辰毕竟也是在向他们让利,而且以冯啸辰的逆天能力,说不定又弄出一个什么赚钱的业务,届时大家就能够坐着分钱,何乐而不为至于说调配资源啥的,其实不也是冯啸辰自己的资源吗他想怎么用,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反对呢

看到大家都接受了前面的安排,冯啸辰便开始布置下一步的任务,具体到每个人头上,都有一些新的思路。

春天酒楼这边,冯啸辰要求加快扩张的步伐。他让陈抒涵不要打算自己去建分店,而是要在目标城市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通过合股经营的方式来建立分店。春天酒楼的经营理念是比较超前的,实力也比时下大多数的个体饭馆要强得多。陈抒涵完全可以在各地招募合作伙伴,通过向他们提供资金、输出管理模式以及菜品来帮助他们做大。在股权分配方式,冯啸辰认为让合作方占有五成甚至六成都无所谓,现在是跑马圈地的时候,在一个城市里早一天建起分店,就能够早一天占领这里的市场,即便只是拿到四成的利润,也胜似一无所获吧

辰宇金属制品公司将更名为辰宇轴承公司,除了原有的油膜轴承业务外,还将发展滚动轴承业务。冯啸辰知道,未来几十年都将是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轴承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直至成为全球最大的轴承市场。按照后世的发展水平来看,仅中国市场一年的轴承销售额就达到2000多亿元,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市场。

“海帆,轴承公司的发展,要有长远眼光,着眼于21世纪,着眼于全球市场。为了做到这一点,公司要加强技术研发,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不惜重金留住那些工人技师,这些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财富。”冯啸辰盯着杨海帆交代道。

杨海帆自信满满地说道:“你放心吧,啸辰,我们目前就在这样做。前年招聘进来的年轻人,经过老师傅们的培养之后,现在已经有相当一批人能够独当一面了。研发中心这边,闫百通老师和陈工搭档,干得非常出色,我们的一些新产品,在欧洲市场上都是有竞争力的。”

“管理人才这边的积累怎么样”冯啸辰又问道。

“目前我们的管理班子已经基本搭起来了。副经理范加山,是罗冶的王处长介绍过来的,原先是罗冶的党委副书记,老爷子很正直,人品好,也懂技术,在公司里很有威望,我不在公司的时候,他基本上能够把公司的管理全部挑起来。管生产的副经理刘刚,是我从东山市工业局挖过来的,他在那边是个科长,也是不甘心在机关里虚度年华,所以办了停薪留职,到公司来当生产副经理,能力很强。还有就是何阿姨,那可是咱们公司的大管家,财务、后勤都由她管着,全厂干部职工没一个人不喜欢她的。”

说到这里,杨海帆嘿嘿地笑了起来。他说的何阿姨,正是冯啸辰的母亲何雪珍。她原本只是新岭一家大集体企业里的普通职工,辰宇公司成立之后,冯啸辰安排她到桐川去,目的是让她当个监工,毕竟这么大的产业,没个自家人盯着也不行。谁曾想,何大妈挂上个副经理的头衔之后,活力迸发,把分管的财务和后勤工作抓得有声有色,让杨海帆都叹为观止。可见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区别只在于有没有被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第三百五十九章21世纪信息最值钱

谈完轴承公司的情况,冯啸辰没有多说什么,直接又转到了姚伟强的金南菲洛轴承经销公司业务上。

金南菲洛轴承是一家销售公司,主要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姚伟强多年从事轴承经销所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二是借助德国菲洛公司的帮助,能够帮国内企业代购欧洲市场上的轴承产品。这两年,随着石阳县的轴承经销户不断增加,金南菲洛公司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受到挤压,加上金南的地理劣势,公司要想持续高速地增长,已经是很困难了。

冯啸辰的建议是让姚伟强离开金南,到浦江去开辟一个新的市场。金南这边的业务自然还是要保留的,但只需要交代一位信得过的亲戚照看就可以了,姚伟强自己不应当被拴在这个小空间内。浦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许多工业品的集散地,姚伟强把自己的轴承经销公司开到浦江,能够利用这个市场优势,不断做大。

如果是在前两年,冯啸辰肯定不会给姚伟强出这个主意,因为那时候对于私营企业的管束还很严,姚伟强只有躲在金南这个小地方,再用中德合资企业的帽子当保护伞,才能存活下来。此外,那时候的姚伟强实力也比较薄弱,到浦江这样的大城市去,很难有什么建树。如今就不同了,国家已经打开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口子,而姚伟强也积累起了足够大的资本,可以去浦江试试水了。

“你放心,我现在虽然不在重装办了,但这些年在很多企业里也交了一些朋友,他们会给你一些照顾的。当然了,最终能不能打出一片天地,还是要靠你自己,我的那些朋友只能在原则范围内给你帮助,想让他们违反原则来帮助你,恐怕是做不到的。”冯啸辰最后这样说道。

“冯处长,有你这句话就足够了。”姚伟强只觉得浑身上下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回金南去,带上老婆孩子杀奔浦江。其实,他早就有到大城市去闯一闯的想法,只是前两年的十大王事件让他有些心有余悸,同时也不知道作为控股股东的冯啸辰对于此事有什么想法。现在冯啸辰鼓励他到浦江去,还承诺联络一些企业里的朋友给他帮助,他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