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国重工 > 分节阅读 246

分节阅读 246(2/2)

目录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这话说得太好了,简直都说到我心里去了。”冯林涛喃喃地说道,“哥,一会你把这段话抄给我,我要把它当成自己的座右铭。还有,这是谁说的我们课本上怎么没有学过”

“这个嘛我也记不清了,是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冯啸辰赶紧打着马虎眼。这其实是后世一部电视剧里的台词,不过挺煽情的,冯啸辰便记住了。回想起1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技术时候的情景,的确让人唏嘘。从晚清的留学生,到冯维仁、晏乐琴这些人,再到解放初留苏的那一批,还有今天的冯林涛、冯凌宇、杜晓迪等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地学习着外国的先进技术,只求富国强兵,奋然无悔。

说话间,冯华家的别墅已经出现在视野中了,冯凌宇想起一事,连忙向冯啸辰说道:“哥,关于克林娜的事情,你可千万别跟奶奶和叔叔、婶子说,回去也别跟咱们爸妈说。其实我和她也就是普通朋友,我不可能把她带回中国去的。”

冯啸辰笑道:“她如果愿意跟你去中国,至少我是会欢迎的。爸妈那边,我负责做工作好了。”

冯凌宇脸红红的,支吾着不知道说啥好。冯啸辰能够有这样一个态度,让他颇有些意外,同时对于自己与那位克林娜的未来又多了几分想象。

汽车在别墅门外停下,除了司机冯林涛之外,其余人都下了车。晏乐琴早就听到声音,从屋里迎了出来。见到冯啸辰,她满脸喜色,拉着冯啸辰的手招呼道:

“啸辰,一路辛苦了吧快进屋吧,奶奶给你炖了汤。”

“谢谢奶奶。”冯啸辰应了一声,接着又把杨海帆也介绍给了晏乐琴。晏乐琴其实在南江已经见过杨海帆了,此时再次见面,也是颇为热情,一干人等说说笑笑地进了家门。

第376章说几句,关于更新,关于写作计划

这几天有点忙:来了个亲戚,要陪;昨天去出版社交了合同,年内要出一本教材,试图写成一本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难度不小;今天又去某部委谈了个研究计划,预计要涉及十几个城市,是几千样本的一个社会调查,然后写研究报告,也是下半年的任务累,想哭。

说这些,主要是想解释一下断更的事情。有些时候,咬咬牙码6000字出来,也行,但会比较累。一两天拼一拼可以,但时间长了,岁数不饶人。

大国重工这本书,写得比较慢,我是说书里的时间轴比较慢。目前写到1984年,距故事开始只有4年时间,已经写到近120万字了,照这个节奏写下去,完本估计能到500万字,需要写上两年的时间。

橙子是个兼职写手,还有本职工作,白天要教书,晚上要呃,那啥,反正是比较忙的。加上岁数也大了,不像年轻写手那样能够拼命。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从容一点为好,要考虑身体承受能力,要兼顾本职工作,还要有一些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尽量把书写好,所以不能争一时的更新量,这一点还请大家理解吧。

这本书的取材,来自于80年代开始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历时30多年,成绩是一点一点显示出来的。甚至直到10年前,大家还在口诛笔伐,说中国缺乏创新,但似乎是突然之间,中国的重工业就显得很牛了,能够去非洲修铁路,能够帮英国修核电站,还有印度的整个国家电网其实,这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期的积累很漫长,也很艰难。这本书,就是想写这样一段历史。

80年代的戏,可能会有些憋屈,技不如人的感觉。90年代开始发力,搞进口替代,去赚黑叔叔的钱。到新世纪,就开始灭日屠美了,会是一些很爽的情节。我想尽量地控制好节奏,避免把书写崩了。

书里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见仁见智吧,有些读者看到一个情节不爽就骂,实在没必要吧。

刚看了一条新闻,这本书获得了2017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上榜共76项,其中网络文学10项,本书是其中之一,请允许橙子默默地装一个叉

第三百七十六章空手套白狼

冯啸辰他们到家之后不久,冯华和冯舒怡两口子也先后下班回到家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把酒菜摆上桌,分配好碗筷,分宾主落座,冯家的欢迎晚宴便开始了。

冯啸辰是家里的晚辈,冯家自然不需要有太隆重的仪式来欢迎他。杨海帆虽然算是和冯啸辰平辈的,但一来年龄更大一些,二来又是外人,冯家的长辈对他颇为客气,频频敬酒。杨海帆也一一回敬答谢,这其中的过程自不必细说了。

酒过三巡,大家逐渐聊起了正事,冯啸辰向晏乐琴、冯华和冯舒怡介绍了自己打算搞工程机械的想法,以及港岛之行的收获。有关搞工程机械这件事,他在此前已经通过信函和电话和晏乐琴他们谈过了,此时只是再把细节介绍一遍而已。但港岛的事情是刚刚发生的,还没来得及向他们通报,此时说出来,几个长辈听了都是倍感惊奇。

“帝国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水平肯定是很高的啊”晏乐琴感慨道,“回头我去查一下这个张国栋发表的论文,看看他有哪些方面的建树。有这样一位专家给你们当总工程师,这件事可就有几分眉目了。”

“这都是爷爷当年栽的树,现在让我们能够乘凉了。”冯啸辰说道。

“你爷爷一贯都很关心别人,像这样的事情,过去他在德国的时候也做过不少的。他帮助过的一些人,后来对我和你三叔他们也都很照顾。”晏乐琴道。

冯华对技术了解不多,倒是对投资的事情很感兴趣。他说道:“你们能够说服章九成给你们投资,这可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章九成这几年在港岛做得有声有色,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也小有名气了。有了他这1亿5000万港币,我也能够在欧洲市场上帮你们筹到一些资金,多的不敢说,一两千万美元应当还是有希望的。”

“如果是这样,那可就太好了”冯啸辰喜道。银行家从来都是嫌贫爱富的,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情,不喜欢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章九成答应给辰宇公司注资,相当于为辰宇公司的信用做了背书,其他的银行家也就有胆量投资了。相反,如果一家企业没有得到某家银行的青睐,其他的银行也不会考虑对它进行投资,因为它们会觉得这家企业是缺乏信用的。

冯啸辰先请张国栋出任总工程师,然后去向章九成融资,相当于是用张国栋的信用做了抵押。当然,他在重装办的经历、辰宇轴承公司的成功,以及他即将成为沈荣儒弟子的身份,也都是他的信用的一部分,凭着这些,他便能够让章九成动心了。

有了章九成的投资,再借助于冯华在欧洲金融市场上的人脉,又可以为冯啸辰融来更多的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