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牟明 > 分节阅读 175

分节阅读 175(1/2)

目录

d是它了,它是被埋在地面下的。”周秦川心花怒放,仅凭一把锄头就能挖出煤,看来是地表浅矿,这下好办了。

“耿将军,那你知不知道这门头沟为何人所有,我们若要买下来的话,方不方便”苏幼蓉问的很到位。

耿彪闻言,抬头看了看眼前几人,眼神有些奇怪,“这个几位大人,门头沟乃是皇庄所属,卖不卖我不知道,不过以纪善大人同皇后娘娘和太子殿下的关系,去挖点石炭的话,我想没什么问题。”

竟有如此好事这还真是好事成堆啊,周秦川喜不自胜,随即作了安排。

他要先告知赵子桐,在椎场和税关谈判一事上让步,同意朝廷的税赋分成。

随后得找时间带着苏、秦二女先进一趟宫,同杭后打个招呼。

之后的事儿就简单了,沙洲椎场和税关的开设终于得到了朝廷首肯,只等孙太后孝期一到,朝贡完毕之后,就可对外公布。

至于门头沟的煤矿,景泰帝和杭皇后并不放在心上,同意盛明商社开采,连银钱都不用出。

洪长敬在周秦川帮他料理好身份后,凭此打发走了沈王派来督促他回转晋西的人,由耿彪陪同,自去门头沟一带考察,盛明商社的第一笔买卖就这么开张了。

大明景泰六年九月初,在一场盛大的朝贡仪式之后,周秦川等人终于心满意足地踏上了归程,此时距他们离开沙洲,已有半年之久。

朝贡完毕之后,景泰帝当廷发布诏书,大明将在关西之地的沙洲开设椎场,建立税关衙门。

椎场和税关均由瓦剌卫负责创建,朝廷只安排几个厂卫坐衙,稍作监视,同时,每年年关之前,会派遣一名户部主事赴关西盘账,同时将五成税额押返京师。

税关这个新鲜词汇,谈判时从周秦川嘴里几次三番地冒出来,或许朝廷也觉得比较合适,就堂而皇之地拿去用了。

自此,大明有了专门的税务衙门,和现代社会意义相近的关税,正式进入了大明的财赋系列。

这一趟,对于关西诸卫和西域诸国,还有大明朝廷三方来说,都是收获满满。

沙洲椎场和税关的开设,让早已沦为生意之举的朝贡复归本意。

丝绸之路的重生,使大明、关西和西域有了货物交流的通道,更让三方有了一个新的财源。

当然了,收获最大的当是瓦剌卫无疑,虽然沙洲税关的收益在周秦川的主动退让下,由朝廷占了一半,但盐铁的专卖权,却是大有收获。

除此之外,关西也从闲散的羁縻之地向大明的中央集权靠拢了一步。

这条商路自唐代安史之乱断绝之后,仅在前元时期勉强恢复了十多年,随后又在西域诸汗国的相互厮杀中中断。

第374章教育为本

大明立国后一直没有把心思放在西域上,直到此时,方才下定决心重开丝绸之路,有了这条直通中亚的商道,对中原意义重大。

这意味着大明重新打通了西北陆路的贸易通道,还是朝廷正式认可的。

用后世的话来说,不但全面盘活了西北经济,更对大明的金融秩序有深远影响。

大明沿海一直存在的海上贸易通道,之前始终没有被正式认可,如今也有了正名的希望,这对大明来说,更是利好之事。

仁宣两朝之后,大明的通用货币就以现银为主,朱元璋一意推行的宝钞,事实上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

至于铜板,多为小笔买卖,大宗交易用的还是白银。

偏生汉地缺银,还好有南美和倭国白银从海上通道大量流入,勉强补上了这个短板。

明代中后期发达的商品经济,因为这个缘故而大大增加的白银流通量功不可没。

然而到了明末,由于西欧诸国不断发生的海上争霸,南美流入汉地的白银几乎断绝,而倭国又闭关锁国,控制白银流向中原,造成汉地通货紧缩,让本已风雨飘摇的大明雪上加霜,经济一步步滑向深渊,最终人亡政息。

现如今控制了关西,又有了丝绸之路,金银等贵金属自会从山石之中和域外诸国源源不断流入中原,让大明经济不至于因为海上白银的断绝就凋敝下去。

临行前,周秦川等人专程进了一趟皇宫,既为叩谢圣恩,也是辞行。

小济得知他要回沙洲,颇为不舍,还哭了一鼻子,弄得景泰帝和杭皇后都有些吃味,被唐丹好一阵羞。

唐丹和砚书、侍剑等人被周秦川安排在了京师,等着小段进京开客栈。

杭后非常喜欢救过她一命的唐丹,经常召见这妮子,小丫头进宫的次数可是比周秦川他们几人多多了。

看得出来,杭后对周秦川的这个安排很是满意。

景泰帝则交待了一下相关事宜的后续安排,特别是周秦川之前提的那些要求。

比如迁移囚犯,朝廷已经同意了,今后刺配犯人的地方,不再以滇南和辽东为主,改以关西。

至于失地流民,朝廷不可能再像洪武、永乐年间那样大规模地用强。

只宜徐徐图之,瓦剌卫用分田地等诱惑,吸引流民自愿前往,朝廷可以帮忙宣扬,也能组织流民迁徙,不过期间产生的费用,瓦剌卫得补上。

能有如此回复,周秦川还算满意,毕竟什么事都难以一蹴而就。

而且如今盛明商社成了晋西的大地主,想必那里失地的人不会少,可以忽悠晋人去关西开荒种地,不用完全依赖朝廷。

不过周秦川接着提的要求,又让景泰帝犯了难。

“周小弟,你要这些没考上秀才的生员作甚”景泰帝皱着眉头问道。

“陛下,要想让化外之地归心,还得施以教化,大明读书人有功名的并不多,不少生员不事生产,整日里只会读书,连生计都成问题,与其如此,不如让他们到关西教书,好让异族明礼,更生向往中土之心,也能为朝廷分忧。

陛下放心,所需费用瓦剌卫全包了。”

“想法不错。”景泰帝皱着眉头,“不过这些人又有几个乐意千里迢迢地到化外之地吃苦受冻呢”

“小臣倒有个想法,能让大多数生员自愿前往,就看朝廷的意思了。”

“说来听听。”

“本朝不是有这么个规矩么,一旦有了秀才以上的功名,可以见官不拜,若触犯刑律,得由本地学官除名之后,官府方能用刑,除此之外,其人还可以免除一定的税役。”

“的确如此。”景泰帝不知周秦川葫芦里卖什么药。

“朝廷可以考虑新设一个规矩,但凡童生,若无秀才功名,可以到关西或是辽东、滇南任教,由朝廷或是当地藩卫支付薪资,执教若干年后,能获得相应功名。

这功名若不能叫秀才的话,就叫茂才好了,同样见官不拜,犯律由学官除名,免除丁役,至于免不免粮税,则由朝廷通盘考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