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的历史聊天群 > 分节阅读 70

分节阅读 70(1/2)

目录

d留在前线观战。

他站在曲沃城楼上,悄悄的把望远镜拿出来观察前方秦军的部署。

“望远镜,还真是个好东西啊”

张仪心里念道,同时拿出一个“大白兔”糖放在嘴里。

在他看来,魏军肯定打不过秦军的。他之前劝说大魏王臣事秦国不成,现在就在前线,为了取得大魏王更多的信任,好为下一步做准备。

当日,秦军开始攻城,张仪离开了城楼。

他没注意到,就在距离曲沃城不远的山上,凭空出现一个人。此人一头不太长而且有些卷的金发,蓝眼睛,身材高大,看上去三十多岁。

没错,此人就是亚历山大大帝本人。

他也是历史聊天群中的一员,虽然平时少有在群里说话,但却时刻关注着群里的情况。

因此,他知道群里的张仪是与他在同一个世界。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

在群里,亚历山大大帝与马可波罗保持着联系。

之前,马可波罗利用传送符到过燧皇世界,证明传送符没有任何问题后,他才准备尝试一下。

没有从群主王宇那里获得世界地图,亚历山大大帝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只是知道遥远的东方有比较强大的国家,令他十分好奇。

所以,最后他选择了以张仪作为传送点,传送到东方世界来看看。

秦军和魏军的交战声,引起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注意。

“此地正在发生战争”

亚历山大大帝干脆在山上找了一个便于观战的位置坐下,仔细观看东方战争的方式。

“攻城之战,攻城一方的阵营,估计有数万”

他微微一惊,心道:能够出动数万人攻城的国家,想必是一个大国。

亚历山大大帝南征北战时,精锐兵力也只有数万。

他的军队由重步兵、轻步兵、辅助步兵、伙伴骑兵组成,每个兵种的都有不同的装备和任务。

其中,重步兵和伙伴骑兵是亚历山大大帝最大依仗和战力。

还有传说中的“马其顿方阵”不知若是与魏武卒方阵较量,谁强谁弱。

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擅长近攻,和平原作战,缺乏远程攻击兵器,而不擅长山地作战。

“那些能跑出石头的是何物”

亚历山大大帝越看越心惊,投石机他没见过,还有其他的攻城器械,也没见过,感叹道:“看起来,东方的军队更擅长攻城啊,不然弄这么多攻城的东西做什么”

山上只能看个大概,亚历山大大帝悄悄的不断靠近战场,想了解东方军队更多的情况。

很幸运,他找到了一个地方比较隐蔽,能清楚的看到战况。

越看他越佩服,但也只是佩服东方军队攻城很有方法。

西方更多的是草原,放牧很重要,不想东方以农耕为主。在亚历山大大帝看来占领城池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占有草原。

“东方果然比我们富有,衣服,甲胄,兵器看似都很不错。”

亚历山大大帝觉得有必要把东方的财富带到西方去。

“那是什么”

他突然注意到秦军使用的强弩,射程选,威力大,弩箭直接射在城墙上。

之前他在征战中遇到过一个擅长远距离弓箭攻击的敌军,令他的长矛步军损失巨大,要不是伙伴骑兵在,恐怕那次会大败。

而强弩比弓箭更可怕,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秦军和魏军的弓箭手也不少。

弓弩和弓箭,这些远程攻击的武器,就很克制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

尤其是强弩,不是盾牌能抵挡的住的。

“东方的军队,他们的武器,不可小觑。”

亚历山大大帝神情凝重。

秦军,魏军,无论是攻城还是守城,各种武器太多,令亚历山大大帝大开眼界。

不过,他只是佩服武器多,而不认为东方的军队能战胜他自己的军队。

躲在暗处观战,直到傍晚才离去。这次观战,亚历山大大帝收获不小,他准备以后要多制作一些远程攻击武器。

见识到了东方富饶的一面,同时也想和东方的国家一较高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当然,他也有顾虑。怕张仪会从历史聊天群其他人手里获得更加强大的武器,比如:枪炮之类的。

所以,也要十分谨慎。

第109章:参加孟浩然,王维的诗会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

公元729年,大唐,唐玄宗李隆基时期。

距离都城长安不远的南蓝田山麓,此处有一座属于王维的别墅。

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今年,王维二十八岁。在二十一岁时中进士。历史上的诗人,画家,而且擅长音乐。

孟浩然,今年三十九岁,年前第一次到长安来参加科举,可惜没有中举。

孟浩然与王维也才认识一两年时间,不过却成了忘年交。

这次举行诗会,一方面也是为了替孟浩然解忧。

前来参加这次诗会的有不少人,其中更有些历史名人,比如:李白,杜甫,裴迪,王昌龄等人。

李白独自来到别墅正门外,四处无人,他正在这里等待李清照传送过来。

忽然间,一道身影出现,正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她用“服装皮肤卡”选了一套唐朝文人特色的衣服。

“易安居士,欢迎来到大唐。”

上次在燧皇世界见过李清照了,李白邀请她前来参加这次难得的诗会。

“嗯。”

“叨扰了。”

李清照微微颔首,同时打量着四周,问道:“此处像是一处山庄别院”

“是啊。”

李白介绍道:“此处是王维的别院,他自从中进士出仕后,就利用在京城做官的空余时间,在这里置办了一处住宅,以修养身心。”

难道是王维那有名的“辋川别墅”

可是时间不对啊,现在才公元729年时间上对不上。

李清照无论是从自己所属的世家历史书籍中了解的,还是从“华夏历史书”中知道的。

辋川别墅是王维后期才得到的,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在辋川别墅有一间房屋的名字被称为“竹里馆”,历史上王维在这里留下不少名诗,名画。

比如王维与“竹里馆”同名诗也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