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8(2/2)
这问题可严重了,师父那里有乱认的啊,这事情要是传出去了,东子这辈子就再也不要在艺界混了。方文岐这次是真的生气了,远比之前来的严重的多,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怎么这么乱来。
当下他也不再含糊,厉声喝道:“把事情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何向东身子一颤,马上低声说起了当初的事情,从一开始他和小胖子去饭店吃饭开始说起,说到打赌,捣乱,还有张阔如要收他为徒,他拒绝了,但还是跟着人家学习的事情。
方文岐也是听得惊奇不已,他都没想到才这么点日子,自己这小徒弟竟然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从一开始他听到张阔如的确就在剧场附近,他才松了一口气,因为张先生离开艺界已经很久了,生死不知,他最怕的就是张先生已经千古了,而自己徒弟还打着人家的旗号骗人,这要是被评书一门知道了那可就是不死不休的大仇啊。
人还在就好,方文岐甚至想了豁出自己这张老脸去,怎么着也得让张先生收下这孩子,绝不能让东子的艺人之路就断在这里了。
待得听到张阔如欲要收徒,东子却拒绝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很激动和感慨的。张阔如那一脉跟他不一样,人家是师出名门,辈辈大角儿传下来的,东子拜入人家门下,以后的路会走的很顺畅。
而自己这一脉,说是野路子出身也未尝不可,他和他师父当年也是自学为主,没门没户的,后来也是拜了一位混不下去改行做生意的寿字辈的前辈为师,其实那位前辈年纪比方文岐的师父还要小很多,可还是拜了人家为师,就为了个门户出身。
那位爷自己都混不下去了,又哪里有能力教方文岐师徒呢,包括方文岐的师父其实也是没有什么大本事的,一直也没有成角儿。
就是方文岐自己也是问了百家艺,吃了无数苦头,才终于成名立腕了,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他就被曲艺团开革了,后来更是销声匿迹几十年,当年除了他的那些老伙计还有谁知道他啊。
就像现在东子出去报家门,报出方文岐几个字,又有几个人愿意卖这个面子啊。艺界是这样的,你拜得名师或者是名门之后,你会好混很多,别人想要难为你害你就会好好掂量掂量你身后的靠山,而小门小户的出身别人就没那么多顾忌的了,方文岐当年就在这上面吃了不少亏,估计自己徒弟以后也讨不了好。
“唉”方文岐走过去扶起了何向东,他的目光闪烁着慈祥的光芒,明明都是自己手把手养大的孩子,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他道:“孩子,洗洗就去睡吧,明天去张先生家拜访。”
“啊”何向东抬头错愕地看着师父。
第二日,方文岐买了一点礼物,带着何向东就去张阔如家中拜访了。
面对这师徒的来访,张阔如也略略有些惊讶,方文岐也不敢怠慢,对人家颇为尊敬,如果要论起来,张阔如的辈分还要在他之上。
两人没寒暄几句就把何向东给赶出去了,两个老头在房间里面聊了很久,何向东就在院子里面也没跑远。
他听到从房间里面传出来的阵阵笑声,想必这两人相谈也是甚欢的吧,何向东坐在门口的石阶上,一只手支着脑袋,静静等着。
快到中午饭点的时候,方文岐带着何向东告辞了,张阔如亲自出门相送,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
待到出了张家门口,方文岐的第一句话便是:“东子,你回去准备准备,明天拜师。”
“啊”何向东一惊。
方文岐摸摸何向东的小脑袋,说道:“张先生的评书功夫很深,是一个很好的大角儿,这是你的造化,你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何向东低着头迟疑道:“可是可是我不想拜他为师。”
方文岐皱眉问道:“为什么啊”
何向东低声道:“我不想拜别人为师,在我心里师父就只有您一个。”
方文岐欣慰地笑了笑,摸着何向东的小脑袋说道:“你有这份心师父很开心,但是呢,咱们说相声的拜评书师父是很正常的,就算你今天不拜,以后遇到合适的评书门人我也会让你拜人家为师的。”
“师父不会在意这个的,以后遇到合适的大鼓师父,戏曲师父,或者其他行当的角儿,你要拜师,师父也不会阻拦你的,反而会很开心。”
“为什么啊”何向东抬头,不解问道。
方文岐微微笑道:“因为这些都是对你未来有很大帮助的东西啊,我们这些老艺术行当其实还是保留了一点江湖气下来的,到现在一些老规矩又慢慢浮现出来了,你要是不拜师,人家是不会把真本事传给你的,你能多学一些都是你自己的造化,以后在相声这条路上的发展和前途也会好一些。你能好好的,师父也就放心了。”
何向东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他转身抱住了这位从小就把自己养大的师父,哽咽说道:“您永远都是我的师父,永远都是”
方文岐也抱住了这个小徒弟,眼角有泪花在闪烁,这孩子又何尝不是自己在世上唯一的牵挂呢。
第九十三章拜师
到第二日早上,何向东和方文岐都早早的起来了,两师徒好好梳洗打扮了一番,换上了一身干净的传统中式大褂,拿着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准备上门拜师。∴頂∴点∴小∴说,
其实在之前那些年是不提倡拜师的,认为这是搞个人山头主义,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就又慢慢兴盛起来了,不过为了追赶潮流都是穿着一声西装,也不搞拜祖拜宗,也没有引保代三位老师,就是鞠几个躬,向同行宣布一下就好了。但是昨天方文岐和张阔如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按照传统的老规矩行拜师礼。
传统的师徒关系跟新型的师徒最大的区别就是其中的关系的亲密程度,正所谓师徒如父子,跟真正的父子是没有两样的,你离的近的,每月初一十五这是必须要上门拜访的,就算是离的远的,三节两寿必不可缺,三节是五月节八月节和春节,两寿是师父过生日师娘过生日,这都是要上门祝贺的。还有就是师父年纪大了,你是负有给师父养老送终的义务的,你想想这跟亲儿子还有什么区别。
拜师礼也有时代的色彩,在旧社会是按照老规矩的,刚解放之后那一段时间还是允许拜师的,不过一般写的不是门生贴,而是单位组织出面写的介绍信,信上面还要写“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也不会再有下跪等封建色彩了,非常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再到后来就慢慢不允许不提倡拜师了,到了八十年代之后拜师又慢慢兴盛起来,但是这个时代的拜师却又有不同了,既没有传统的老规矩,也没有刚解放后那个鲜明的时代色彩。
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心浮躁,从八十年代开始师徒关系逐渐扭曲了,拜师变成了拜门,谁名气大上的电视节目多就拜谁,谁的后台强关系广就拜谁,也不是冲着人家的艺术水平去的,所以那个时代开始很多人都是拜师不学艺,很多师父也没有本事能教你。
到了张家门口的时候,何向东一眼就瞧见了门口站着一人,也不是外人,是他们剧场里面京戏班的一个小演员,这货穿着端端正正的,正站在门口呢。
何向东走过去,喊了一声:“大黄,你怎么在门口啊”
那人抬头看天一脸无语,这什么破名字,还偏偏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看门的活儿,他无语道:“东子,你快进去吧。”
然后又对方文岐说:“方先生,今日是评书门前辈张阔如先生收徒仪式,不知先生可有请帖”
何向东听得一愣,怎么还有请帖这种东西啊
方文岐倒是不慌,他今天是被邀请来观礼的客人,理应有请帖的,他从大褂的内袋里面拿出一张请帖,上面还有一个封套,封套上面还有字。
何向东伸头看了一下,发现上面写着:定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