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5(2/2)
当初两个人私下里就说好了要等大学毕业的时候再谈这个问题,偏偏刘金兰时不时就会提起来。
自从去年开学的时候双方的家长见过面之后,刘金兰跟杨欣的父母就一直走的很近。
“我就是操心的命”
“对,我妈就是操心的命”
旁边二丫头接了一句,可把刘金兰气得不轻,拎起手里的刚要拿出去晒的枕头芯就朝闺女头上扔过去。
二丫头嘿嘿笑着抛开了,挤眉弄眼的弄得李文秀顿时就没了脾气。
上辈子因为各种原因,说白了还是经济上的条件不够,一家人过得很不痛快。
年轻的时候父母随着外出打工的浪潮也去了外边,连带着一家人团圆的日子都很少。
除了过年那么点时间,平时基本上见不到人影,二丫头更是来来回回地转了几次学。
这辈子因为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刘金兰跟李日和反而没有了出去闯荡的想法。
一门心思扑在家里的那个小店上,儿子在外面读书,闺女养在跟前,心里也过得充实。
就是老惦记着梅子岭那边的老房子。
去年年底回家的时候,因为没人住,虽然还是新屋,但是院子已经有点不像样了,满院子都是杂草疯长。
过年回去,李文秀一把火烧了个干净,搞得整个院子都乌烟瘴气的,可把他娘老子气得不轻。
“妈,我爸呢一早就不见了人影,不是说好了今天出去买东西吗”
李日和的确一早上就不见了人影。
原本李文秀是跟他说好了明天一早就回一趟乡下的,事情倒是没什么事情,就是因为家里有个老人过世了,得去祭拜一下走个过场。
梅子岭已经有几年没回去了,即使过年的时候也只是待个三五天就往县里跑。
其实对李文秀来说,这种印象还停留在上辈子的童年时期,这辈子他重生回来没呆上几个月就来县里上学。
印象并不深,更深的印象是上辈子,所以对梅子岭这个地方,与其说是故乡,反而不如说是一个只是寄托着自己种种心思的地方。
“今天一早就被初一他爸叫去了,说是谈点事情,我琢磨着又是借钱那档子事,回头你可得跟你爸好好说道说道,家里又不是开银行的,别没事老去操这份心。”
初一是谁
李文秀有些愣神,脑子里隐约有些印象,不过一时间还没想起来,记忆有点久远了。
等他娘老子嘴里碎碎念地念叨了好几遍,李文秀这才想起来到底是谁。
搁上辈子,初一绝对是梅子岭的风云人物。
初一本名就叫李初一,还有个兄弟叫李平,他老子李开以前是梅子岭的队长。
这一家子也算得上是近亲吧,隔了不知道多少代人的兄弟关系,按照农村里的关系来算,早就已经出了五服了。
早在前几年的时候就听说在外面做生意,还做的挺大的,李文秀年岁不大的时候,他们家就起了一栋二层的楼房,这个印象比较深刻。
后来上了初中,他们家就搬到了县里,兄弟俩回家在县里折腾了一家歌舞厅,也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生意。
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听他老子说李开这人去年不知道从哪里听到消息说李日和竟然在县里开了家店,貌似生意还不错,一来二去的就熟络起来了。
这是典型的穷在山里无人问津,富在闹事都是亲。
李文秀也不好奇说什么,毕竟是他老子的关系圈,不过现在听他娘老子这么一说,脑子里才想起来有这么回事
借钱可不是什么正经的事情,如果是一般人借钱,三五八万的李文秀也不介意,毕竟是邻里乡亲,但是如果是李初一,那就有点不正常了。
正说着话呢。
李日和正好进了门,随行的还有一个面熟的中年人,可不就是李开这老小子。
一进门。
李日和就招呼刘金兰。
离开也比较热情,手里还提着东西,这既不过节又不是什么喜气的日子拿东西上门还真是挺奇怪的。
李文秀也懒得去管这档子小事情,偏偏李开看到他了,隔了多少年没见面。
“哟,日和,这是文秀那孩子吧,都长这么大了,有几年不见,还真认不出来了。”
“混小子一个,见到熟人也不知道打招呼。”
李文秀没说什么,跟李开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他是真的没什么说法。
不过既然他老子都开口了,也只好招呼了两声。
“怎么样现在都上高中了吧”
“高中毕业了,去年毕业的,坐会吧,我给你倒杯水。”
李日和跟李开其实隔不了多少年纪,也就相差个四五岁的样子,毕竟初一跟李平兄弟俩也都是二十五六的年轻人。
“上大学了吧”
“嗯,去年考到上海去了。”
“有出息,比我家那两个不成器的东西强。”
李开嘴里是这么说,但是脸上的表情一提起来自家的两个小子,还是有些暗自得意。
不过这也正常。
他们家算是最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如果不是李日和开了个小店,又住在县里最好的地段,他还真犯不着上门来。
当然了。
借钱也是关键。
至于李开来借哪门子的钱李文秀并不知道,但是看他老子挺热乎的样子,也就来了点兴趣。
听了一会儿,立马就猜到了一些东西。
再结合去年年底回梅子岭的时候有人传言的事情,李文秀顿时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246有眼不识金镶玉
趁着李开跟李日和说话的功夫,李文秀去院子里刷了个牙,也没把李开来借钱的事情放在心上。
按照他的理解,自家老子也不杀二愣子,李开这种人,点头之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