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唐上烟雨 > 第二百四十章 令公再造李唐天

第二百四十章 令公再造李唐天(2/2)

目录

这道题的答案,早在中原人的史书上就学到了,黄袍一旦穿上,便没有褪下的路。

净因站在湟水谷地的尽头,一面是万仞高山,一面是低洼坦途,一面是吐蕃,一面是大唐,这条路,不知该向何处走。

死则死矣,可这些贫苦百姓却是无辜的,他们被我害了。要我起义?我亦不是安禄山。

寂静长夜,星月交辉,戈壁的沙砾咯咯作响,净因知道有人来了。

那是一位留着柳芽长的灰白头发,身形瘦弱,皮肤褶皱的中年僧人,那破旧褪色,打着补丁的袈裟和行走在人海间转头就忘的朴素面容,让人只以为他是一个普通落寞僧人,可是净因如何不认得他,这么普通内敛的中年人,就是吐蕃佛宗当世活佛。

“师父…”净因似是知晓他一定会来,转过头来时,已是泪流满面,因为自己闯下的大祸,撂下的烂摊子,自己已经收不了场了。在这寒冷陡峭的吐蕃高原上,只有他还会惦记着自己。

“弟子无能,辜负了师父厚望。”

吐蕃活佛粗布麻衣,木屐上破了个洞,站在净因身前,沉默不语,许久之后,弯腰将他扶了起来,见他压住自己的身体长跪不起,索性掀开袈裟,与他一起盘坐在沙子地上。

“以后但凡做事,三思而后行,莫要冲动,量力而为。要记得,你是文殊化身啊。”

自己真是文殊化身么,自己配么,净因扪心自问,觉得不配,自己像模像样学了一身高强武功,背诵佛门经典,熟烂于心,可做的每一回抉择,都有失大智之名。

净因拂起袖子,擦拭眼中泪水,忍住哽咽说道:

“弟子谨记。”

吐蕃活佛眉毛一半灰褐,一半雪白,眼睛里仿若囊括了洞天星辰,看了净因许久,将叹息与怜惜埋藏在心底,神色淡漠,开口说道:

“随我回去,失去自由,回到大唐,浪迹天涯,哪条路,你自己选。”

净因身子抖动了一下,没想到这一日来得这么快。

张张嘴想要抗争一番,因为心里有太多留恋,在拉扯着自己的灵魂,是方霖,是苏暖暖,陆远,是江南的烟雨,洛阳的酒,还是大唐繁华的一切,净因不知道,总之这一切很难割舍,拉扯着自己,不让自己洒脱而去。他不想隔着日光殿一层又一层厚重的窗户,像汲水一般希冀布达拉宫外面的光明。

可是这里的两万百姓让他开不了口。

活佛瞥了一眼席地而睡的一众信徒,那些信徒对他视而不见,即便看见了,也不认得他这个久居日光殿内的平庸之人。

月散星稀,天色将明之时,净因吹了一夜冷风,吹到耳根麻木,双目呆滞,终于吐出一口浊气,想扭过头颅去看一眼东土方向,可夜风吹得脖子僵硬,让他扭不动。

罢了,索性便忘了这一切罢。

净因弓身促膝,向着活佛深深一拜,轻声说道:“师父,我们回逻些罢,弟子漂泊太久,想家了。”

活佛深深看了他一眼,见他不是冲动而为,千言万语只化作一个字:“好。”

临走之时,净因是袈裟蒙面,被着一众信徒逃离的,他要活佛给他一个准信,赞普不会对这些平民百姓下手:“师父,这些人…只是受我一时蛊惑…”

“文殊菩萨有言: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他们皆是佛门信徒,他们出生在雪域,寂灭于雪域,你若真有文殊之心,你又何必担心他们呢?”

净因停滞脚步,回头望了那些沉默寡言,却又真诚虔心的百姓许久,活佛的话晦涩难懂,可活佛已经飘然远去了。

上元二年夏,为期数月之久的吐蕃之乱悄然褪去,如冰雪消融一般,在河西走廊留下几道幽深的沟壑痕迹,告示世人,河西并非太平之地,凉州历经了千年风霜,然而纵使再深的沟壑,经由河西拂漫天际的风沙一吹,也会被就地掩盖,如同骆驼蹄子的浅痕一般,埋进一层一层沙土里,消失的无影无踪。

郭子仪做客逻些回到长安,百姓张灯结彩,感恩拥戴,令公下马,褪去甲胄,告慰河西将士英灵,与百姓痛哭流涕。太极宫内李亨龙颜大悦,连大病都消退了许多,深深地眼窝下埋藏着喜悦之色,望向令公的眼眸之中隐去了许多猜疑与不满,料想自己时日无久了,何必将前朝罪过遗留给后代皇帝。

而作为祸首的大燕皇帝史思明,本是连翻大捷,携带长胜之军,气势汹汹,进逼潼关,威震关中的,却也因为一场闹剧而落下帷幕,连带他的性命,都是仓促埋进了河南大地的泥土里,燕军大乱,渔阳军的最后一位英明领袖抱憾而终,从此叛军由盛转衰,胡人统领群龙无首,各自为政,河北大地之光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幻。

史思明之死,还要从几个月前说起。

上元二年二月,朔方军历经邙山惨败之后,仆固怀恩哭着回到长安,要求皇帝废自己为庶人,处死自己。

李亨虽然扼腕叹息,却也有气无力,废了他,朝廷还有几个忠实可靠,能征善战的将军,只能好生安慰一番,打发他回去,让他好好驻守城池,不要再犯轻敌的错误。

仆固怀恩带着一生之耻,痛定思痛,亲率一千死士,在陕县城外五里处的沟渠姜子阪处埋伏下来,守株待兔。

燕军驻扎在洛阳,聚十万余众,声震长安,李光弼在潼关,收到长安发来,吐蕃入侵的消息后,不免心急如焚,此时关中腹背受敌,比之五年前还要危急,思索一夜之后,觉得是没有办法让陆远继续埋伏下去了,而今唯有里应外合,才能在最短的时日内,将燕军击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