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抗日小山传奇 > 分节阅读 945

分节阅读 945(2/2)

目录

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很明显霍小山眼前的这个“秀才”是一个书生气很浓厚的人。

书生气浓的人认死理,说大道理那叫“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说民间的话那就叫“死犟死犟”的

“敢问先生为何不从我做起给这位兄弟捐点善款呢”霍小山问道。

“你安知我没捐或者你嫌我捐得少”那个教师反问霍小山道。

霍小山瞟了一眼那个至今仍穿着国军服装此时正看着自己的那名士兵身前的破碗,那里面那点小钱,只怕也就够这个士兵买个馒头吃的罢了。

霍小山却是微微一笑答道:“莫以善小而不为,先生高义,虽只捐分毫那也是大义之举,在这里我先替这位兄弟谢谢先生”

霍小山这么一说却是一下子把那个教师说愣了,眼前这个国军军官谈吐很文雅嘛,看起来并不是那赳赳武夫蛮不讲理的样子。

不过霍小山把这个教师叫住显然不只是为了感谢他捐给眼前伤残士兵那点小钱,而是另有原由。

“如果先生能用自己举手之劳,能让您再给这位兄弟多捐一些的话,不知先生愿意与否呢”霍小山接着说道。

那个教师有些莫名其妙了,他搞不懂霍小山在说什么。

然后他就见霍小山一指他左腋下挟着的书问道:“先生可会讲俄语”

原来那名教师腋下夹着的正好是一本俄语书,那书皮上的俄文霍小山不知道是啥,但俄文长得和英文不一样,霍小山却是知道的。

这才是他叫住这名教师的真实理由。

那个教师有些不耐烦了,他反而觉得霍小山有些磨叽便道:“你就说什么事吧”

那话里的意思显然是默认他是懂俄文的,虽然有些不耐烦,只不过到底是读书的斯文人没有在对霍小山的问话后加上“磨叽”这个词。

“学生要随长官到东北去接收被日寇占领的东三省要和苏联人打交道,只是不懂俄语,能否劳驾先生把我这本书给注上音。

学生也知先生清苦手无余钱给这位兄弟,但学生愿意多出一些钱作为先生注音的酬劳,然后先生可把学生这点钱捐给这位兄弟,于先生来讲只是举手之劳,于这位兄弟来讲岂不是也是善事一桩”

你看平时霍小山不言语是不言语的,可是此时对这位教师模样的人那就是一个彬彬有礼,嘴中一口一个“先生”的叫着,而自己则是一口一个“学生”的自称着。

那个教师先生就看到霍小山从兜里摸出来两张大额钞票来,却是已将其中一张放到了那名士兵身前的破碗里了。

而霍小山把那钱一放到了那名双腿已失的士兵的碗里,那名士兵对霍小山又是感激却是又以期待的眼神看向了那名教师。

那个教师还没想好是否帮霍小山译书呢,见了霍小山已是先放钱了,而那名士兵的眼神里却是充满了企盼,一时之间便有些犹豫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读书人也有多种的,固然有那种墙头草随风倒似的御用文人却也绝不乏那种“岂可弯腰事权贵让俺不得开心颜”的文人,很明显这名教书先生就是后者。

以这名教师的脾气秉性,别说霍小山是个上校了,就是上将他也未必愿意伺候,可是此时霍小山却是让他做善事捐款他便犹豫起来了。

而这时候那极有眼力见儿的霍小山却是已经又转过身来,双手抱拳对着这个教师又是深深一揖道:“无论先生能否给学生译书,学生也替这位兄弟谢谢先生”

此时这个教师真的是被霍小山说得无话可说外加有点迷糊了,他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迷迷糊糊之中就伸手接过了霍小山毕恭毕敬递上来的书和一支钢笔

霍小山一见自是大喜,眼见旁边就有店铺之人放在外面的桌子,忙走上前去伸手将那虽然很破但却很洁净的桌子上用袖子又象征性的蹭了蹭,然后就将旁边的一个方凳放好垂手立在了旁边

就霍小山这翻执弟子之礼的表现让这个教书先生的妻子都是无话可说,他们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象霍小山这样有礼貌的也不多啊

于是,这名教师在坐到那桌前的时候才回过味来,自己怎么就莫名其妙的接了一个给俄文注音的活呢

就在他刚要在那书里写上头一笔的时候,这才诧异的问了霍小山一句:“听口音你真的是东北人吗”

“都是上战场打鬼子之人,何分南北”霍小山答道。

此时这个教师已经是被霍小山说出笑模样来了,那落笔之时差点写成这个东北小子真特么的会说话啊

霍小山一看机缘巧合,自己要办的事竟然就这样心想事成了,这才走向了那个伤残士兵谈起战场之事。

霍小山手里现在也没几个钱,他要是想要有钱那自然就得去当“劫匪”或者“小偷”了。

霍小山倒不是那种死板之人,但是,若是自己去“劫富济贫”了,世上苦难之人太多终究是救不完的。

如果非要想救,那就得有组织有纲领有信仰,那岂不就等于又发动了一场革命这个,呵呵,有一批人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呢,自己现在又做岂不等于画蛇添足

s:书友们,我是老哲,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二卷第一七二三章五日之师

如果说“士为知己者死”在这位怀才不遇的教师身上得以完美的体现的话,那么能让这位教师如此卖力的替霍小山给一千句常用俄语注上音的原动力就源于他对霍小山这位陌生的国军军官的欣赏。

其实于这名教师这样一位熟练掌握俄语的饱学之士来讲,给那一千句俄语注上音也就只不过是简单的重复劳动罢了。

单调固然是单调了一些,但关键得看他是否心甘情愿。

而正因为是简单的脑力劳动,所以他还可以边译那俄文边听着霍小山和那个伤残的川军士兵聊天。

他能听出来霍小山对战场之事极是熟悉。

如那名伤残士兵讲到自己是在那场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