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农业中华 > 分节阅读 48

分节阅读 48(1/2)

目录

鼎故革新。井田制,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劝学篇节选,少年中国说节选几乎全是革新思想。刘英去汉口,就带了这个读文放在枕边读。

这个读本让黄兴看到了,翻了翻,也觉得有趣。见只是新民小学阅读读本,就问刘英新民小学的情况,并让刘英给他寄一个课本。新民小学的课本是不对外的,刘英见到的课本还是一个子侄辈的,不可能给黄兴。

这刘英也是记忆力惊人,兴奋之下,就把中国土地分配给默写了一份。黄兴其实对孙中山的“大炮”性格还是有些不满,认为他华而不实。这下正好有这么一篇文章,就拿着找宋教仁。宋教仁直接给刊在新开的民立报上。因为民报和民立报之间未免有一点竞争关系。

张春见刘英竟然有几分幸灾乐祸。也只是淡淡笑了一下:“黄兴还知道拿着找宋教仁,宋教仁却敢发头版。此君性格刚烈,恐不得善终。”

刘英走后,张春看着旁边沉思的顾明说:“同盟会原本就是几个组织联合起来的,孙中山和宋教仁一个性格坚韧,一个性格刚毅,难以调和。如果不是黄兴,他们想成事很难。孙中山想先从南方革命,他是广东人,像以此为基业,掌握控制权。但是孙中山这个人华而不实,真正肯实干的人是黄兴。共进会对此不满,一直想在两湖起事。黄宋都是湖南人,中间有隙,刘英见猎心喜,如有事,多半见死不救。可惜黄兴了。”

顾明皱着眉头道:“你认为他们真会起事”

“不然,黄兴和刘英见面干什么刘英这个态度,起事肯定会是在南方,很可能在广州。但是他们内部矛盾这么多,难以协调,恐怕很多人都会枉死。”

新民小学的课本编完,小学教研组还是保留下来,因为张春认为教科书需要根据情况变化而修订。不过按照以前承诺,通过考试和个人意愿,原来共进会的九个人中三个进了干部速成班,一个进了精工所,一个到了断崖铜铁矿。只有四个人坚持流下来教书育人。这些人已经与共进会没有了什么来往,不过确实是品格和意志都很坚强的人。新来的学生中郭华的学识不弱,但是她坚持到干部速成班。还有一个男孩子考进了农业所,他被张春的系统论和环境理论给迷住了。

新民小学只剩下了二十八位老师。

五年级的四十多个学生,都分到了农学院的中学,这次比较平均,差不多每个专业都有一两个人。医院的张秀早早就找袁芳这位恩师,抢到了五个人,是最大的赢家。

顾文宽给老师写信,陈葆善先生居然悄无声息地到了南张街,并题写了利济医院的院名。一个很和蔼的老头,不过一口温州话,很难听得懂,听得张秀眼皮子直眨。偏偏张秀和顾文宽确定了关系,老头把张秀当成徒弟媳妇来看。

张春陪着老头到农业所和林业所参观,他对农学堂把几个山当成天然大药圃来培养,非常羡慕。

老头回去后,捐赠好三千多本书籍过来,是真的把湖北的利济医院,当成自己的来看待。

陈先生的身体已经很差了,来去时间很短,船来船去,大部分时间花在路上。老人家对老利济医学堂近乎失去了希望,但是那里还有老朋友和一些学生舍不得,他不得不回去。

不久,陈先生又让几个顾文宽的师弟师妹也赶到了南张街。

这些人与张秀张馨不同,都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生理、心理平衡认识上的学问。他们在治病时,沿袭了利济医学堂的传统,对每个病人,都要经过望闻问切等详细的观察,每服用一剂药,都要把同样的事情再做一遍,了解病人在服用药物后的变化。

这种认真和细致入微,让张秀张馨认识到了医学不是研制一两剂药物就可以了的。也不是朱利安老头用听诊器听一下心跳那么简单。因为血液和体液在循环过程中,会因为身体状态而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而这才是诊断病症的依据。

比如顾文宽一定要看病人咳出痰的颜色和状态,一点也不嫌脏和不卫生。张秀一般会把痰送到生物所进行化验,并做好万全的防传染措施,本来张秀认为可以检测出是结核病菌,还是普通伤寒已经很好了。

但是顾文宽却可以判断出这个病人的身体状况,是属于前期还是后期,身体抵抗力如何。而这是用药剂量多少的基本依据。痰、大小便、是否出汗,身体的气味等等,中医需要了解的东西太多,却也更加细致。这也导致中医对每一个病人下药都不同,需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态进行调整。

张秀认为这太难了,不能快速满足对于基层医生的需要,认为基层医生只要做好公共防疫和卫生,治疗简单病症就好。

张春却否定了张秀的判断。这正是后世放弃中医而选择西医进行全民医疗的理由,可是最后的结果是医学普及了,但是也因此走向机械呆板,并被医药厂商绑架,把病人当成了提款机,失去了医学的根本。

而且张春很清楚地知道,顾文宽使用的方法是正确的。由于人的个体变化,抵抗力和生理机能都不相同,怎么能像后世一样程序化地用药就行了呢中医医生需要训练自己触觉、嗅觉、听觉等感知力,需要平心静气。这暗合张春的修炼方法,只是不是那么全面而已。这也难怪大多数中医生最后都是养生大家的缘故吧。

第三十六章乡镇自治

二月,新民小学开门收学生。

而革命党人在汉口成立文学社,文书部长詹大悲来见刘英,两个人到衙门拜访了张春。詹大悲是个直接了当的人,丝毫不顾及张春还是一个朝廷官员,畅言革命。张春只是微笑。不过答应订阅大江报,大江报也给新民小学刊登招收小学老师的广告。

新民小学招收的新学生中只有三十多人是能够自己出粮食的。因为春节时,第一届的学生回家,让穷人看到了一个活波,健康,有礼貌,能够读书识字的孩子。所以周边乡镇很多穷人都把孩子给送了过来,有些竟然隐瞒年龄,结果是从五岁到十岁的孩子都有,达到了五百多人。

张春和顾明听到袁芳报告了这一个结果,只能苦笑。

“都收了吧。也许能够保住这些孩子的命。”

大江报的广告效果,加上郭华这些学生的宣传,第一次来应征的有四十多人。这次不是张春亲自招收,因为新民小学已经有了教研组。徐振鹏听说这边有多的学生,带着王自立王仁彬就过来,还把王琳娜也带来,展示一下自己还有外国教师,以吸引这些学生,其实王琳娜只是在农学堂教英语。这让袁芳非常不满,因为招人的是她,但是得人最多的是徐振鹏。两个人其实都耍心眼了,袁芳合成不是让朱小芳在折腾。

最后,王仁彬夫妇留在新民小学一个月时间。新民小学只收了十六名老师,农学堂却招收了七十多个中学和大学生。不过没有人能够考生研究所,商科总算有人了。但是愿意去干部速成班的人就不多了,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只能在云龙镇和雁门口镇做事。

等刑警队黄元平想到抢人时,为时已晚,而且很多人都不愿意当“狗腿子”,无论黄元平怎么解释也没用。直到徐振鹏良心一发,把王仁彬夫妇收回去。陆陆续续来的学子没地方去,勉强有人进巡警队。

巡警队第一批学员毕业,乔晋和吉云峰分别带着二十名巡警到了南张街和雁门口镇。他们接管了镇上原来保长和甲长手中的户籍管理和治安工作。村子里的保长掌管的户籍工作也转到了巡警那里,治安还是由民兵管着。

原本人不多的巡警队有五名队员考上了农学院兵科。黄元平只好带着仅存的五名老队员接受学员。这次下狠心了,他要改变“狗腿子”的印象,五十名队员算是精挑细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